聽他竹筒倒豆子般,理路清楚,敘事明快,有些道理連慈禧都覺得“茅塞頓開”,耳目一新。
小皇帝這“背書”的“水準”,更是前所未有!
兩宮又驚又喜。而且,小皇帝心心念念,已在掛著明天的功課,如此“上進”,也是頭一遭。
兩宮膳後議論,慈安感嘆:“皇帝好像變了一個人!這個關卓凡,會變戲法嗎?”
慈禧心中得意,想到那班外官,囉囉嗦嗦,心說看你們還怎樣說嘴?
確實不太好說嘴了。
先從倭仁這兒,對關卓凡的印象,就大有改觀。
李廣的事例,聽在倭仁耳朵裡,認為關卓凡以此對皇帝“橘諫”:廣心胸,守制度。
他對徐桐嘆道:“‘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君之行雖過,而民尤以為法’,天子行止,稍有逾矩,臣民即惶惑無以法則。關貝子以李廣做譬喻,皇上年紀小,更容易聽得進去,算是苦心孤詣了!“
這個調調,和倭老先生板起臉來給皇帝說的種種大道理,異曲同工嘛。
還有,不論是蒙旗的倭仁,漢旗的徐桐,還是漢人翁同龢,都有一個概念:旗人親貴“不讀書”,“不讀史”。可關卓凡顯然不但“讀”,讀得還很透徹,深入而能淺出,某些見解,連倭、徐、翁幾個,也未必就能生髮得出來。
此人年少而立奇功、得大名、享厚爵,實非幸致!
“總司弘德殿稽查”的醇王,當了大半年的“旁聽生”,今天是第一次把“功課”聽了進去。他生性好武,李廣的事情很對他的脾胃。之前,他一直以為李廣“數奇”,運氣不好,沒想到這位名動於後世的“飛將軍”,竟是個“沒本事”的?
下了學,醇王還發了半天的愣。
其實,李廣的“沒本事”,還不止於此。他的部隊,戰役準備、後勤保障,也是一塌糊塗。不過,一堂課要有一堂課的重點,貪多嚼不爛。關卓凡想著,其他的“點”,也要用得其所,現在先放一放,以後再說。
從弘德殿出來,關卓凡長出了一口氣。這新年第一課,應該是過關了。
事實上,關卓凡這個皇帝學生,不是一個好相與的的角色。
*
ps:
明天一章,後天開始爆更!
*RL
第八十一章 別操這個心
自關卓凡一進殿,小皇帝的目光就在落在他的身上,眼睛骨碌碌地直轉。這代表小皇帝對關卓凡的興趣;可同時,你不曉得,這個不到十歲的男孩,到底在轉多少念頭?
原時空的同治皇帝,因為早逝,被時人和後人給予了過多的同情,可關卓凡認為,同治固執偏狹,飛揚跳脫,實在算不得一個合格的皇帝。
喜愛浮華熱鬧,這一點,同治和他老媽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年紀大了之後,主張重修圓明園的,同治其實是最力的一個。名義上當然是給太后“頤養天年”,但同治本人對這個園子的興趣,絕不在慈禧之下。
一親政,同治就開始著手做這個事情。
圓明園不是頤和園,真重修,國家財政是一定要破產的。恭王反對,同治居然對他六叔拍桌子,大聲咆哮:“我把這個皇帝讓給你做好不好?”
然後大發威風,撤掉恭王的一切差使——這還不夠,居然“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入不入八分輔國公”。
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驚憤交諫,同治牛脾氣上來,居然親自擬旨,要將五軍機、五御前等十位重臣,一起革掉。
這就不僅是“倒行逆施”,簡直是“喪心病狂”了。
同治根本不明白:清朝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脫胎於滿洲貴族共和,滿洲親貴,是政權的“股東”。就算經過康、雍、乾三朝,“股東”的“表決權”,就比例而言。相對於皇帝這個“董事長”降低了。但依然還是“董事”。
同治這麼幹。等於要把所有的“表決權”,收到“董事長”一人手裡。這種行徑,真正叫“動搖國本”,即以聖祖、世宗、高宗之盛年,也絕不敢幹。他一個剛剛親政,沒有任何真正權力基礎的毛頭小子,就這麼亂來,下場如何。用腳後跟也能想到。
早已“撤簾”的兩宮皇太后,不跟皇帝打任何招呼,御弘德殿,召見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當著皇帝的面,恢復了恭王的爵位差使。皇帝親擬的那道撤軍機和御前的旨意,自然作廢,連明發的機會都沒有。
這其實相當於一場政變。皇帝的權威大損,兩宮的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