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7部分

上回撤背身拿球的特雷澤蓋,特雷澤蓋不停球橫敲左翼,拉爾森橫向拿球又帶了一步順勢起腳遠射。

這腳遠射打得令埃因霍溫全體球員驚出一身冷汗,皮球擦著橫樑飛上了看臺,若然低一點,門將絕對只能望球興嘆。

埃因霍溫啊,拉爾森並不陌生,從前在費耶諾德效力過兩年,現在埃因霍溫陣中幾名老將他還有印象呢。

埃因霍溫陣中那些曾經在荷甲與拉爾森交過手的隊員們則對拉爾森刮目相看,當時在費耶諾德打邊鋒的拉爾森雖然表現不錯,但絕對不是一個恐怖的鋒線殺手。

沒想到他轉會英格蘭,從英甲打起,只用了三年就成為了頂級射手,拿在手裡沉甸甸的歐洲金靴獎就是最好的證明。

雖然埃因霍溫開場後也擺出先做好防守的姿態,但和擺鐵桶陣是兩碼事。

並不是11名隊員都回收半場就是擺大巴,就像奧德里奇面對記者說的那樣,當一方有七八名隊員衝過半場參與進攻時,防守方自然有理由用更多的人數來佈置防線。

防守球員是否密集地收縮禁區,也不代表是擺大巴。

奧德里奇認為被人詬病的擺大巴消極戰術更看重的是防守成功後的選擇。

防守方如果有組織進攻的行為,那麼他們的防守是為了更好的進攻,即便11個人都在禁區裡防守,這也無可指責。

但如果防守成功後沒有去選擇組織進攻,而是把皮球直接解圍。沒有進攻球員衝上去爭取進攻機會,那麼這種情況才叫擺大巴,消極足球,因為很明顯,沒有進攻意願,也就等同放棄了爭取勝利,這才是反足球,徹頭徹尾為了積分或有利平局的功利足球。

所以,埃因霍溫防守時幾乎全員退守,但在防守成功後。他們陣型立刻散開向上前壓。有組織有計劃地去進行進攻。儘管投入的兵力並不多,但他們只是執行著最正常不過的戰術,而不是擺大巴。

埃因霍溫開場後的進攻追求穩妥,傳球時絕不冒進。力求保證不丟球,但這無形中也拖慢了他們的進攻速度,因為向前傳球的路線往往會被米爾沃爾回防的球員有意識地封堵。

米爾沃爾進攻失敗會立刻組織反搶,前場球員的反搶是給助攻上來的後場球員回防時間,一旦第一時間搶不下來,前場球員也會在後場防守佈置完畢後後撤回去。

兩隊前二十分鐘踢得比較謹慎,畢竟是小組賽第一場,小心無大錯,往往興奮過度一上來就打得奔放無比的球隊。下場都死的很慘。

冠軍盃是一個更考驗耐心和經驗的舞臺,越成熟的球隊,才越有機會。

奧德里奇看了二十多分鐘,心裡談不上失望,但對這支埃因霍溫的感官就是:不過爾爾。

他想見識一下荷蘭的全攻全守。在這個時代幾乎已經不可能了。

全攻全守戰術不只是從字面上理解所有球員參與進攻和防守,其精髓在於角色轉換。

譬如後衛帶球向前進攻,能做中場球員的活兒,也可能完成前鋒的活兒,在戰術上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這種三線進攻角色轉換更難的地方在於防守,後衛衝上去了,身後的空當誰來補?如果中場球員衝到了球門前形成威脅卻遭遇對手打反擊,就需要位置靠後的前鋒第一時間完成角色轉換,去填補中場防守漏洞,其他位置原理相同。

這對球員的要求太高了,究竟高到了什麼地步?

全攻全守之父米歇爾斯親口說過:要讓荷蘭全攻全守的戰術完全發揮出來,那麼,陣中至少需要七名世界級球員!

七名世界級球員,這是至少!

沒有一定能力級別的球員,是無法理解或即便意識上能夠理解,但能力上卻無法做到全攻全守的要求。

很遺憾,這種戰術理念的要求太高,以至於荷蘭足球靠其輝煌過之後便再無人能發揚光大,即便是荷蘭豪門,也玩不起這種前鋒可以打後衛,後衛可以打前鋒的高自由度戰術,至於荷蘭國家隊,也堅持過這樣的打法,可沒有絕對數量的世界級球員去執行,場面可以打得行雲流水,但結果卻總是差強人意,因為這種給球員高自由度的戰術,一旦某個環節出問題,就有可能引發大崩潰。

全攻全守戰術理念是理想化的,卻也很難再有生存空間,其最原始的戰術理念首先就會遭到球員的抵制:你讓世界級前鋒在比賽中突然變成中場球員,有幾個人會樂意?

不過被譽為足壇第三次戰術革命的全攻全守,還是給後來者提供了新戰術的思路,去掉其中理想化的成分,借鑑實際可行的特點來打造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