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諷刺辱罵過胤禩,好在有康熙鼎力支援,得到好處的八旗大家及在外做買賣的百姓們也沒有人在意他們的酸話,日子久了自然也就無人記起了。
胤禛手裡除了少的可憐的幾個旗下奴才可以為他所用,連年羹堯都搖擺不定,連他正經的岳家都跟他不清,更不論其母家了,跟他基本上就沒有什麼來往。胤禛要人沒人要財沒財,除了在大清折騰一下,還真沒有地方可去。
胤禎倒是個有野心的,想要學胤禩帶兵去搶別國的土地,可惜,大清百姓們過慣了安穩日子並不願意擅動刀兵,那些個文武大臣們也不想徒生是非。人胤禩打仗是在別國的土地上殺人,用的是自家的銀子,借的是別國的刀兵,根本就不用大清費一文。胤禩用兵就得用康熙的人馬,消耗大清的國庫,將來能不能夠為大清和那些個氏族們帶來利益還是兩說。
再者,胤禎這些年為人處事可不比胤禩當年,他年少氣盛,從小被德妃慣的高傲無比,身邊也無人指點,除了康熙和太子面前還有點矜持,連胤禛都不放在眼裡,若是他將來真的大權在握,底下的大臣們也難於掌控他。
日子就在文武百官的觀望中悄然而過,康熙若有似無的培養弘旺他們,胤禎也在到處拉攏人脈,希望可以領兵出診,只是大清周圍的國家沒有一個敢隨意出錯,讓康熙挑出把柄,胤禎空有報復,卻無力去使。
也不知道是舊疾復發還是年紀到了,在自康熙五十八年以後,衛琳琅的身體就突然消瘦了下來,雖然每天的飲食照舊,卻擋不住身體日漸單薄。康熙命太醫院的太醫一起給衛琳琅診脈,可是太醫們的診斷都是無病無災,查不出來任何病因。弘旺和弘蛟也擔心不已,兩人輪流曠課,照顧陪伴在衛琳琅身邊。
衛琳琅自己倒是沒有感覺,對康熙和弘旺弘蛟的擔憂只是覺得好笑。前世的歷史上,良妃衛氏早早就去了,可是這裡的衛琳琅卻跟她不同,兒女孝順過的一帆風順,自己也沒有別的疾病,一直堅持鍛鍊身體,怎麼也不會無疾而終的。
衛琳琅還不想死,康熙眼看就要掛了,自己也還想到胤禩和烏力吉那裡去看看呢。老俗話說的好,花錢難買老來瘦,人老了,瘦一些倒也不是毛病,只要能吃能喝能動彈,就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只是面對康熙和兩個孫子的緊張,衛琳琅心裡也擔心不已,表面上也嗤之以鼻,譏笑他們過於緊張。
康熙緊張了幾天,見衛琳琅身體並無不適,也只好囑咐太醫一天一診脈,自己開始抓緊培養弘旺幾兄弟。
衛琳琅到底是被康熙他們緊張了一回,心裡也隱隱的起了安排後事的心思,一雙兒女都不在身邊,雖然有兩個孫子在身邊鬧騰,衛琳琅的心裡還是寂寞擔憂的。
整理出來胤禩和烏力吉小時候的衣物,又命人翻找出來過去隨筆花的兩個孩子的漫畫,衛琳琅挑了一些,裝訂成集,無事時候就翻翻,懷念時光。有空也會給胤禩和烏力吉寫些信件,畫幾張漫畫,把心裡的話都說出來,表達清楚,衛琳琅也擔心自己那天突然醒不來,一雙兒女真的就跟自己天人永隔了。
隔山涉水的胤禩和烏力吉兄妹很快就收到了衛琳琅身體不好的密報,他們二人迅速把各自手頭上的工作託付給可靠的人打理,帶著一些人馬,合併一處,浩浩蕩蕩的回國了。
兩個國王回國,那陣勢不是一般的強,若不是顧忌康熙的臉面,底下的人還要鋪排,只是如此那出巡的隊伍也扯出了幾百裡,不比康熙南巡時候差。
康熙接到密報,眯著眼睛坐在暢春園裡暗自尋思,不知道這一次能不能夠讓胤禩甘心即位?這幾年,他也屢次找藉口讓胤禩歸國,可惜胤禩總是說國內事物繁忙,不肯回國。康熙知道,胤禩自從立國,就沒有在大規模的帶兵出征,只是立足於整頓安撫現有的百姓,土地勢力,以其真的做到收復民心,短短几年時間,胤禩成效顯著,國家的百姓們非常擁護胤禩的領導。
康熙時常感嘆生不逢時,若是胤禩早生個百十年,在皇太極時代,滿清立國之初,滿人跟漢人們的衝突可能就沒有那麼嚴重了,後來所謂的天地會,“朱三太子”等根本就不會出現的吧?
其實康熙是錯估了人心,地域的差異。西方人的思想跟自詡為龍的傳人的漢人們可有不同,沙俄的文武百官在皇帝絕嗣的情況下,可以讓外國的親戚們來繼承皇位,普通百姓對於外國人做他們的國外也沒有牴觸,而且,歷史上曾經有幾個西方國家的王位繼承都出現過這樣相同的事情。西方人觀念開通,容易接受外國文化和人的入侵,願意尊重強者,接受強者的統治,歷史上幾百個白人可以奴役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