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
紀詠卻似一無所知,每天刻苦攻讀,聞雞即起,半夜才睡,把五年間的時文卷子都略讀了一遍。等到二月初九,也不祭拜紀家的祖先,子上、子息兩個上街挑了做工考究的考籃,帶了慣用的筆墨紙硯,裝了些吃食就進了考場,等到紀頎等人趕到的時候,哪裡還有紀詠的蹤影。
紀頎不由跺腳,喝斥子上、子息不懂事。
子上、子息不知道為紀詠背了多少黑鍋,哆哆嗦嗦地跪在那裡求饒,心裡卻並不害怕,知道紀詠不點頭,除非是惹了老太爺,否則家裡的其他人是不會懲罰他們的。
紀頎果然只是嘆了幾口氣,就讓子上和子息起來了。
三場考完,紀頎不敢問他考得好不好——如果兒子覺得好,結果卻名落孫山,兒子在自己面前跌了面子,只怕以後更不願意見他了;如果兒子覺得不好,他這段時間這麼用功,豈不全都白費了,兒子一樣會覺得在自己面前跌了份……索性什麼也不提,只說他母親韓氏知道他下場,特意從宜興趕了過來,親自下廚做了他喜歡吃的東西在家裡等著他。
紀詠想了想,跟著紀頎回了玉橋衚衕。
紀頎鬆了口氣。
紀詠生下來就被紀家老太太養在了身邊,再大一點,就跟著紀家老太爺,韓氏見到兒子的機會還不如紀詠身邊的小廝多,她對兒子的感情很微妙。
她以紀詠為榮,可有時候又覺得,她生的這個兒子並不屬於自己,是屬於紀家的,不過是藉著她的肚子生了出來,偶爾會冒出“如果兒子不是這麼聰明就好了”的感覺。但這感覺,她從來不敢跟人提及,紀詠的事,她更不便過問,只是拉了他的手問他這些日子的吃穿用度。
他們倆口子尚且如此,紀家的其他人就更不會自討沒趣,全都當紀詠是出去串了趟門回來了似的,問這問那,就是不提科舉的事。
實際上紀詠覺得自己考得挺不錯,怎麼也能進前五,很想和人說道說道,可別人都不提,他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