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8部分

份與江夏郡太守進行官方溝通,順利推展江夏開發計劃,天子許之,並賜予劉陵翁主之儀。

從以上的星星點點看的出,天子在調整國內的政策方向,

百姓南遷開發故楚舊地的計劃不容改變,開發荊蠻廣袤的土地是確保南方利益的基礎,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只會滋生更多的叢林蠻族,想讓蠻族變的更文明只有誘之以利,沒有比三季稻更能動人心魄的誘餌,畢竟財帛動人心。

幾個月前,長沙國報捷的使者送來一束穗粒飽滿的稻米,那是在南越試種成功的占城三季稻,春夏秋三個季節高產的作物,每年有七石五斗的收成,那還是沒有肥料加成的產量,可想而知再提高三成收益得多高。

聽到長沙國試種三季稻,三季總畝產接近十石,天子當時差點跳起來,一時間朝廷內風向大變,原本不太積極的文武百官一致支援大力推動漢民南遷計劃,朝廷還不惜推出一畝十石的口號,吸引自願南下的百姓到各郡縣報名。

劉陵,恰恰是執行南遷計劃的半官方人物,她代表車騎將軍曹時的利益,在南方新附的三越地區擁有很強話語權,她出面作為官方與民間的溝通渠道效果出奇的好,由此可見,天子特許劉陵享受翁主之儀也並非單純施恩。

“翁主有什麼事請說。”

“沙羨城還要兩三年才能初具規模,規劃施工不需要您操心,南方急缺的是各類高階人才,所以我千里迢迢來到長安城,想向您幫個忙,多分點人才到南方參與開發,天子有意把故楚荊蠻之地打造成漢家糧倉,就像關中和蜀中一樣的大糧倉。”

“此話當真?”

“絕對不敢騙您。”

衛綰捻鬚沉吟:“既然陛下有意打造大糧倉,我們太學是有義務出一把力,此事交給我來辦,翁主敬候佳音即可!”(未完待續……)

PS:十石是600斤,現代三季稻年產量是1500斤以上,三分之一多點也符合情況,我看有些史料裡提到最多14~15石畝產簡直驚悚,其實兩季稻有2000斤,三季稻投入多產出少,晚上還一更。

第264章 司馬遷

豫章郡北部彭蠡澤(鄱陽湖)以東,群山包圍的山谷中河流靜靜的流淌,不起眼的山間蘊藏著儲量龐大的銅礦,曹時稱之為德興銅礦。

這是衛長君在德興銅礦忙碌的第四個年頭,從最初不適應溼熱酷暑的氣候慢慢變的知道什麼時節是梅雨季節,什麼時節風向調轉,還從當地漢人手中學會保養身體的土方湯飲。

衛長君正翻找資料研究技術,他有一支人員齊備的探礦採礦冶煉幕僚團隊,來自少府的多名探礦高手齊聚於不起眼的山間營地,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研究全新開採技術。

德興銅礦規模非常大,已探明的儲量預估三百億市斤(一千五百萬噸),未探明的地下儲量暫時無法估計,露天礦脈開採難度不大,尤其是鐵器的普及讓採礦業蓬勃大發展的時代挖地下礦藏不是夢,難就在更深的開採技術。

早在大商王朝普及青銅器以來,開採礦石技術就在不斷提高,從商朝以前只能開挖20米深的礦藏,到漢初大冶鐵礦穩定開挖60米深的礦洞,再到現在鋼鐵的普及輕鬆開挖100米的各種礦藏,但是有志向的工匠們不甘於滿足,他們認為現在的技術完全可以開採兩百米、三百米甚至更深地底的礦藏。

為了這個夢想,衛長君放棄長安城優渥的生活,放棄少府提供的高薪而又輕鬆的礦藏研究工作,來到南方溼熱的豫章郡山間,一呆就是整整四年不回家。

四年不見妻子兒女的滋味可不好受。他的長子衛延年今年七歲,次女今年五歲。四年不見孩子早就記不清子女當年的長相,尤其是小女兒當時只有一歲多就離開家門。四年不回家積累了太多的鄉愿。

盯著卷軸上潦草的字跡,衛長君閉著眼睛默默走神,幕僚團三十多人抱著小山似得卷軸鑽研了一個多月,開採方案做了不下於五百種,被駁掉大部分依然有十幾種透過論證環節,進入最難也是最危險的實際開採實驗,效果暫時看不出哪一種更優越,依然沒定下最好的地底開採計劃。

衛長君說道:“我們的進度要加快,露天銅礦早晚會採空。拿不出成熟的開採技術,讓我們的採礦工用生命在地底工作極不負責任,倘若我們不負責任的推開論證再出現礦洞塌方砸死人,或者礦石崩碎封堵礦洞出口,幾百名採礦工被堵死在洞內,那將會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

幕僚們對視一眼說道:“我們暫時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來證明哪種更好,眼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