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還有一份擬好的遺旨,傳位太子登基。
玉璽虎符等物一般是由符璽郎來保管,但楊廣知道,這段時間父皇彌留之際,特地將它們放在自己身旁,就怕最後關頭出亂子。
楊廣緊緊將紫玉匣抱在懷中,又將遺旨收好,他擦去額頭上的大汗,這才緩緩跪在父皇面前,他磕一個頭,垂淚道:“請恕孩兒不孝,不能守在父親身旁,待孩兒剷除叛逆,穩定朝綱,再向父親請罪!”
他抱著紫玉匣對楊元慶喝令道:“我們走!”
楊元慶雙膝跪下,默默向楊堅的遺體磕了三個頭,起身跟著楊廣而去。
。。。。。。。。。
【別忘記投票啊!】
第十四章 仁壽宮變(六)
前太子楊勇從開皇元年冊立,到開皇二十年被廢,他足足做了二十年時間的太子,他性格寬仁隨和,率意任情,尤其禮賢下士,深得朝廷大臣和世家名望之士的擁戴。
歷史有一種奇怪的規律,很多王朝第二代繼承人都是一種悲劇結局,秦的扶蘇,漢的劉盈、隋的楊勇、唐的建成、宋的德昭、明的朱標。
但楊勇悲劇卻是他的性格和執政理念造成,如果是漢或者唐,甚至除了隋以外的任何一個朝代,楊勇都將是一個賢明的君主,眾望所歸,而偏偏他是生在隋朝。
楊勇文弱的肩膀擔負不起這個特殊時代的變革,數百年的天下分裂,無數短暫的朝代更迭,胡強漢弱的社會格局,一江南北的敵視對立,與朝廷鼎足的門閥世家,根深蒂固的九品中正,與皇權比肩的關隴權貴,虎視眈眈的突厥強胡,此起彼伏的邊患動亂等等,不一而足。
面對危機四伏的新隋帝國,對面強大無比的門閥集團,楊勇的寬仁隨和便顯得力不從心,他只能是一個善於妥協的守成君主,而絕不是一個解決危機、開拓進取的強勢帝王。
楊堅在長子楊勇做了二十年太子後,開皇二十年,楊堅終於下定決心廢掉了他,改立更有雄心壯志的次子楊廣為繼承人。
但楊堅卻忘了一點,楊廣在揚州坐鎮近十年,一直在安撫和治理南方,在朝中並沒有什麼勢力,楊廣的勢力是軍方和南方華族,在朝廷中根基淺薄。
而楊勇卻做了二十年太子,他有更強大的支援力量,那是以相國高熲為首的部分朝廷重臣和以元氏為首關隴集團,高熲被貶後,另一名重臣柳述便承擔起了繼續支援楊勇的重任,也成為‘仁壽兵變’的首領。
柳述年約四十歲,學識淵博,瀟灑俊秀,他娶妻蘭陵公主,是當朝駙馬,官拜兵部尚書兼吏部尚書,可謂位高權重,在幾年前柳述便開始策劃楊勇復位,他找了一名酷似楊勇的替身,將楊勇從幽禁中換出,而楊勇則藏在他的府中,等待機會。
楊堅病危,柳述意識到這是他們最後的機會,也是最好的機會,他便聯合同黨開始發動了。
按照柳述的計劃,真楊勇趁夜間掩護提前進入仁壽別宮,然後柳述勸說楊堅最後見兒子一面,再以假楊勇入仁壽宮,而楊廣必然會派宇文述阻擋楊勇覲見,這樣就迷惑住了楊廣,使楊廣以為大局已定。
他的策劃可謂天衣無縫,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兩個楊勇入宮的秘密竟被一個小小的驛丞發現了,洩露了天機,而楊勇的一念之仁,失去了最後殺人滅口的機會。
此時,在仁壽別宮尚書館的一座院子裡,十幾名重臣濟濟一堂,他們便是策劃這次行動的核心人物,一共十三人,他們將身家性命都壓在前太子楊勇身上。
對他們而言,這次行動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今天便是最好的機會!”
柳述目光緩緩掃向眾人,用一種不容抗拒的語氣道:“內宮傳來訊息,聖上昨天兩次暈厥,他已經無力過問異常事件的發生,今天賀將軍特地換了當值,所以我初步決定,在今天晚上發動,大家有什麼意見嗎?”
“我感覺把這麼重大的事情,放在一個小小的左衛直閣將軍身上,是不是有點太冒風險?”一名重臣沉聲道。
柳述微微笑了起來,“獨孤大將軍多慮了,殺楊廣只是我們的第一步,殺了楊廣,還有很多重大事情,比如控制仁壽宮周圍的軍隊,控制京城,還有對付楊涼,這些都是重大問題,相反,殺楊廣反而是最簡單,他身邊無侍衛,幾名普通士兵便可把他殺死,賀將軍手下有一千人,絕對聽從他的指揮,我想用一千人殺一人,應該足夠了,再說,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把握,我們肯定要冒風險。”
“如果失敗怎麼辦?”另一名重臣宇文弼介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