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4部分

衙裡的人清楚,從知府到經歷照磨,其他官老爺們都排斥王同知,尤以張師爺最恨他。你不明內情的去和王同知親近,必然要倒黴。你還真不如不來府衙。”

李佑目瞪口呆,他來跑官反而跑出錯了?'(m)無彈窗閱讀'

第一百一十八章 李佑的新官職

第一百一十八章李佑的新官職

李佑從洪巡捕口中打探出一樁府衙舊事。(看小說就到…《 書海閣 》…yz前年,王同知曾經幹了一件非常有個xing的事情,他一口氣把府衙除了他之外的所有官員都給舉報了,從知府到通判、推官、經歷、照磨一個也沒跑。

原來當年府城生齒日繁,所以官府要擴建城牆。在修建中,知府倒是個公道人,沒有貪酷霸道的獨佔好處,府衙中人多多少少都賺了些油水,稱得上雨露均霑的。當時王同知也不是沒有機會掙外快,可他毅然檢舉揭了府衙這些官員收受賄賂、貪汙徭羨(羨餘錢的一種)等劣罪狀。

李佑聽了後對王老同知很無語,他這是腦子chou筋了罷?這年頭官府的人在工程中賺一些油水簡直就是個顯規則了,從皇宮大內營建到地方城牆河道修建莫不如此。只要質量過關,能夠按時完成,上級也不會為了幾兩銀子的事情較真。

所以說,藉著工程撈一筆外快這已經成為當今熟視無睹的慣例,實在不值得大驚小怪。李佑自己不也在虛江石塘修建中收了幾百兩回扣麼,連陳知縣這樣稱得上正人君子的也沒拒絕這筆銀子。真不知道王老同知當時出於什麼心態拿這事去舉報,還瘋狂到把所有同僚一鍋端了。

在李佑眼裡,這與其說是舉報,不如說是行為藝術,他老人家混跡官場幾十年,如今都六十歲了,怎麼還會做出如此幼稚可笑的事情?即便是王老同知想當廉政先鋒,走海瑞海青天的路線,也不該是這樣沒腦子沒策略的作法。或者說搞政治鬥爭也不是這個搞法,真不知道他這老頭子幾十年的經驗都去了哪裡。

洪巡捕也不清楚王同知為什麼要做出這正常人都不會做出來的事情,只是如實陳述了事實給李佑。

李佑想來想去,自詡聰明的他此時也nong不明白這件事,只能認為王同知是老年痴呆了。

“一個同知,因為jimao蒜皮的事將所有同僚都舉報了,雖然很蠢,但上官們也得走過場查一查。南京都察院派了位御史老大人來,當時府中諸位老爺們都沒想到會有檢舉,毫無準備,最後便由張師爺出面頂缸把這事給抹過去了。”洪巡捕繼續說道:“按照貪墨案子的舊例,張老先生被追了贓,又掏了贖罪銀,吐出了不知道多少銀錢才結案。不過還是留下了案底,所以在下才說張師爺尤為恨王同知。”

李佑苦笑,他知道王同知很奇葩,可也沒料到會奇葩到如此地步。而他則在同知廳喝了一杯茶後,莫名其妙的成了府衙公敵王同知的親友,難怪張師爺對他十分冷淡厭煩,真是一杯代價昂貴的茶水…

捫心而問,府衙所有人不排斥王老同知簡直天理難容,知府打壓他也的確是大快人心。若非王老同知有朝廷命官這個光環護體,導致知府動不了他的位置,否則早不知道被整治成什麼樣子了。

這裡cha幾句話,理論上本朝所有官員都是有朝廷直接任命的,所以叫朝廷命官。別說知府,就是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也無法直接去任命哪怕小小一個九品官,所有官職(武官不算)必須要從吏部走銓選流轉升遷的程式。這次巡檢改職要各府自行流轉調換是個特例,屬於吏部在非常時期的授權後下不為例的這種。

所以知府心裡再厭惡,也不能直接動王同知的官職。處置犯了法的五品文官必須要上奏到朝廷御前才能行事的,但王老同知現在屁事不管,啥工作也不幹,還真找不出他的罪過去辦。【…《 書海閣 》…*悠】知府老大人一時也只能從側面去打壓擠兌bi迫,或者在考核時黑他幾句。例如前兩個月給王同知安排了去虛江要銀子的事來刁難他,結果居然鬼使神差的把錢要到了。

其實現在的李佑也有朝廷命官的光環,雖然是個芝麻裡的芝麻,九品雜職,但要免掉他也是很麻煩的。

最後洪巡捕斷定:“李大人你在眾目睽睽下和王同知談笑風生,關係親近,這次流轉調換,註定不會有好結果,誰也幫不了你。坦白說,以後在下也可能和你少有來往,還請李大人體諒在下的苦衷。”

李巡檢再三思量,決定還是不找趙良禮了。這時候找趙大官人太短視,在趙良禮眼中維持名士才子形象才是長久之計,誰見過哪個風流名士為了個九品雜官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