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氣又拉近了關係”一舉兩得。
於是才有了今日胡班頭獻女求饒的一幕。對此李知事不喜反怒,斥道:“狗才!你當本官是何等人?簡直荒唐無恥,還不滾出去!”
李佑這些套話其實也在洪巡捕的預料中,官員們誰不會來這麼幾句?早有準備的胡班頭便按著洪巡捕事前教導說:“大人誤會了,小人見大人家眷不在,身邊乏人照料起居,未免要耽誤公事,情願將女兒送去侍候。”“你真的肯將女兒送出家門?”李佑淡淡的問道,似乎還在拿腔調擺架子。礙班頭卻是大喜,以為李佑動了心,還有比成了李大人的便宜老丈人更好的事情麼?連忙答道:“自然是千肯萬肯的。”
洪巡捕暗中得意,成了,一切都按照著他的設計走。
★★★可將您看到的最新章節 或
,方便下次接著看★★★
…
第一百三十三章 得隴望蜀
自從李佑處置了胡班頭,同知廳便又稍稍冷清下來。這幫衙役們都深刻認識到,李知事雖然看似年紀輕輕,品級也低,但畢竟還是官老爺,在目前這個特殊時期更是對署內胥役有生殺予奪的能力,不是可以隨意串門並勾肩搭背、稱兄道弟的小兄弟。
這日王同知的身影重新出現在同知廳,他的皺紋和白髮還是那樣滄桑,但在別人眼裡,此滄桑非彼滄桑也,字首由落魄變成了深邃。
“短短兩日便將案子審結了?”李佑迎接時問道。
王同知搖頭道:“當前僅是協助欽差簡單問問而已,正式審案是要押送到京師交三法司會審。”
三法司便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國朝大案要案理論上都是要由三法司集體審過才能結案(有東廠錦衣衛時另算),這就是俗話中“三堂會審”由來。刑部判案,大理寺覆核,都察院全程監督。
接下來李知事又向王同知稟報了署中近況,這兩人雖然都是“冬”風得意,但仔細看神情又有些不同處。李佑那是很純粹的高興,王老同知則是喜中帶著幾分憂,樂中帶著幾分愁,糾結的和臉上溝壑一樣。
關於王老頭的心態,李佑也是能理解的,肯定和自己有區別。
他李佑現為府署經歷司九品知事,本次升個八品的府署經歷司經歷問題不大。這個品級的雜職,沒人去刻意關注,估計吏部許尚書順手就能辦了,一點都不帶為難的,所以李佑無憂無慮的等著升官就是了。
王老同知的情形就不一樣了。且不提官位越往上越難升,按說王同知升一品也應該問題不大,依照慣例由五品同知轉正擔任四品知府也是一種很正常的官場升遷套路。
但是要知道,這裡是獨一無二的蘇州府,蘇州知府的位置太耀眼醒目,所以變數必然多,保不住會橫生枝節。總而言之,王同知被朝廷升往別處任知府是非常有可能的,關鍵也在於他的文憑不夠硬,若他是個硬扎的進士出身,誰還能來搶這個位置?
以上正是王老同知的憂心之處,他這輩子功名利祿之類沒什麼可以彰顯的,若能當一任蘇州府知府,也算是畢生榮光了。更別說蘇州人文薈萃,出版業發達,隨便有人編點本郡歷任太守傳記之類的,也能捎帶著把他的名字流傳後世。看看當年宣德朝的況太守,也不過是吏員出身,到如今在蘇州照樣名列先賢,大把大把紀念他的詩詞歌賦,去別處當知府哪有這般顯耀?所以有機會當蘇州知府的王同知根本看不上其他地方。
在李佑看來,王老頭這也算是幸福的煩惱,秀才貢選出身的他在府衙坐冷板凳時恐怕就沒想著有一天能當知府罷。若不是因為李佑誤打誤撞進了府衙被劃為同知黨,王同知也沒機會去搭上陳知縣的線,更別說把檢舉直達天聽一舉掀翻了知府。
王同知正與李佑說話時,注意到不對頭地方,“為何本廳如此冷清?老夫以為會門庭若市,熱鬧非凡的。”
李佑將胡班頭的事情講了,最後解釋道:“應當及早立威,不能叫這些賤役小瞧我們。”
王同知一聽便啞然失笑,“李大人這你心思轉動的真是不錯,但也別全在這上頭,眼光再大一些。”
“此話怎解?”李佑沒明白王同知的意思。
王同知道:“八品經歷和九品知事兩個都是雜官下僚,有什麼區別?做官到七品才算入了門,但我朝多數雜職若無際遇,都是終生沉於***品,你一無功名二無家世,若無意外將來多半也是如此。有此機會,難道你不想還上一層樓?”
李佑沉默不語,王同知的直言無諱雖然令他心裡好生不舒坦,但也不得不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