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1部分

無彈窗閱讀'

二百五十三章 餘波嫋嫋

二百五十三章餘波嫋嫋

分票中書這個香餑餑,又合情合法的掉回了李佑的手裡。這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結果,包括推舉李佑的楊大學士和李佑自己。

其實楊閣老今日推舉李佑本是寬厚無心之舉,不過覺得李佑可用,為了安撫他而已,卻不料成了李佑大翻盤的契機。

李佑的本意,也只是想搗搗亂而已…

經過這一遍洗禮,此中書已非彼中書也,裡面的意義十分深遠。

首先,李佑這次得官可是經由完全符合程式的廷推,足以使任何人無可指摘。國朝官場得位之正莫過於此,在體面和禮制上可以壓倒任何同級官員。

其次,與尚書總督巡撫這些大員同為廷推官,無形中也抬高了分票中書這個職務的身價。至少在官場上的心目觀念中,絕對不可再以內閣雜吏視之。雖然在流品上到不了詞林官那個清貴程度,但差不多也可以與部屬科道這個檔次相提並論了。

如果說以前大家稱呼李中書而不是李舍人,是看李大人在內廷上躥下跳,與閣老斗來鬥去,抱著幾分玩笑之心的戲稱,那麼今後就能當做正式稱謂了。

唯一有點詬病的是,李佑只得到九個推舉含金量不是很足。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含金量不足的廷推那也是廷推。一切程式都照著典制做了,沒有任何違規之處,太后也沒有發話重選。其他人再想去否定結果,那就等於是要推翻廷推制度,政治風險很大。

有了這層光環,李大人立刻從不安分的小卒子變成了忠勤剛正、不畏權貴的化身。不得不說,大明官場的口碑就是這麼奇怪,往往因人而定、因勢而定。

大局已定,再次上任分票中書的李佑已經是今日不知第幾次來到陛前走穴,之前或是謝恩、或是謝罪、或是陳情、或是彈劾、或是進諫。反正大多數人對他都已經審美疲勞了。

但事實證明,被二十一世紀媒體高密度、飽負荷轟炸過的李大人再經近兩年大明官場的磨礪,其表演藝術已經真正超越了這個時代,突破了大明朝的天際,再次重新整理了滿殿官僚們的想象力上限。

只見本該春風滿面的他卻毫無喜色,反而抑鬱沉重的口占一首:“力微任重久難支,重回東閣誹謗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下面幾句是什麼記不起來了,只抄襲修改前四句便足夠了罷,李中書想道。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圍觀眾人皆無語了,讓你繼續作分票中書而已,說的好像要你去三邊、廣西這些戰亂之鄉為國賣命似的。

但仍有不少人唏噓道,為何明知他在騙人,我還是被感動了?大概是那首詩念得太好了…

慈聖皇太后不由得大讚道:“後兩句甚為出色”又對左右諭道:“將此兩句擷取,制楹聯懸於寶座之側抱柱上。”

其實掛在這個地方,她本人高居寶座是看不見的,人的視野沒有那麼寬。但下面群臣只要一抬頭,就能時時刻刻接受這幅楹聯的愛國主義教育…

以李中書濃墨重彩的詩詞為結尾,今日議事便到此謝幕了,各回各衙各吃各飯。

天道不公,為何運數在別人身上而不在他身上?王啟年呆呆的站在原地,半晌一動不動。前一刻剛攀上人生高峰,後一刻就掉入了萬丈深淵,反差很不真實,如在夢裡卻醒不過來。

每個人都遠離了王啟年,即便出殿需經過他身邊的,也特意繞行。所有人都知道,此人已經玩完了。

忍辱負重東山再起不是沒有先例,但王先生的對手某中書戰鬥力太…反正眾人皆不看好王先生。

殿中人群散光了,門外冷風捲了進來,孤零零的的王啟年打個冷戰,恢復了頭腦清明。他想起自己還有一根最後的救命稻草…

紫禁城東華門外建有若干值房,以供各種用途。例如歸德長公主每日入宮辦事,她的大隊儀仗不能跟隨進宮,便可以在東華門外值房裡等候。

王啟年徹底放低了身段。他出宮繞到東華門外,找到歸德千歲的儀仗隊伍後,不惜體面的與這些下人廝混在一起等待殿下出宮。

如今能救他的,也只有背棄彭閣老後新投奔的歸德長公主了。

夕陽西下,天近傍晚,眼瞅公主的鸞駕從東華門出來,王啟年幾個箭步竄到鳳輿之前,撲地高呼道:“王啟年求見殿下”

鳳輿中傳出幾聲斥罵:“廢物滾”,毫不留情。

王啟年並不曉得,長公主對今日武英殿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