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西北和海外石油,極大促進了這些偏遠省份的工業和經濟發展。
除石油外,歷經二十年開發,付出數萬名朝鮮勞工傷亡的代價後,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已經成為日本最重要的原材料來源地。僅黃金和煉焦煤兩項,價值就超過一千萬日元,鋁鐵甚至逐步的超過了朝鮮,成為日本南進戰略的助推器。截止1938年,日本每年從北方獲得的工業資源,佔據日本全年輸入的四成。不過這個比例近來迅速下降,尤其在奪取被馬里亞納群島和菲律賓後,海運路程的縮致使得日本加快了從南洋獲取資源的速度。僅去年一年,南洋輸入日本本土的各類資源總額就高達四億日元,同時北方資源所佔比例下降百分之十五,這還沒算獲得的浮財和每年數百萬噸的糧食。考慮到日本佔領南洋才兩年,這種下降比例其實非常快,據海軍情報部預測。如果日本能繼續穩住南洋兩到三年,那麼北方資源比例將下降到百分之十,工業能力會增加百分之三十。所以從年初開始,海軍內部就一直高呼要對日宣戰,以免養虎為患。
為確保北方資源安全,多年來日本海軍一直北方海域部署著一支由海防艦、十六艘峰風級和睦月級老式驅逐艦、以及十艘潛艇組成的艦隊。實力高於海參崴的15分艦隊。不過15艦隊的驅逐艦整體質量要高於日本艦隊,無論是六艘老長風級驅逐艦,還是六艘海參崴船廠自建的新銳秦嶺級驅逐艦,都比歐戰後建造的峰風級和睦月級好很多。此外15艦隊還有十二艘潛艇,其中六艘是最新的黑鯊魚級遠洋潛艇和二百架海軍厲風等飛機。而且民國海軍在北方有兩座較大的船廠。分別是第三個五年計劃中建設的海參崴船廠和黑龍江船廠,前者具備製造萬噸級巡洋艦的能力,後者能建造驅逐艦和潛艇,大大增強了海軍在北方海域的後勤能力。
阮劭文看看手錶,放下這些情報,走上南昌號航海艦橋。作為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條約重巡,海軍內部其實是不滿意的。且不說武漢級標準10350噸的噸位和臺灣島級的13000噸相差極大,光是設計上就很不成熟。造成這個情況原因是因為當時民國海軍造船技術不如歐美,臺灣島級還能用超額排水量來彌補。但武漢級不能超額後,很多設計不得不推倒重來。即使有圖紙拔高,但要同比例仿造也是很難的,造出來的東西往往都是偏重偏大。這也是為何武漢級後海軍連續八年不造重巡的原因。但隨著萊茵蘭計劃成果被徹底吸收,1929經濟危機後五年大量歐美技術人員的湧入,加上北京級和山東級的相繼服役建造,民國造船技術終於接近世界水平。所以才有了脫胎換骨的西安級重巡洋。不僅戰前就下了六艘訂單後,開戰後又追加了六艘,足見技術上的成熟。
“偵察機有訊息了嗎?”來到艦橋後。阮劭文從參謀手裡接過望遠鏡,走到舷窗旁觀察起四周。他雖然是廣西人,但卻身高馬大,近一米九的魁梧身材如同一座寶塔,站在陽光直射的窗戶前,直接讓艦橋內光線一暗。
“十分鐘前的訊息,宗谷海峽上有兩艘峰風級由東向西行駛,還有三艘日本商船從南庫頁島港出來,有一艘海防艦伴隨。海防艦的型號還在辨認,反正不是吾妻號就是磐手號。”身後的參謀長廖文海剛介紹完,南昌號艦長沈世才的聲音就響了起來:“這些日本人,養那麼多老艦幹嘛?”他也是一名海軍世家子弟,其祖父沈維雍是致遠艦槍炮教習,曾在甲午海戰中親自操炮多次命中日艦。
日本南進後,軍隊規模迅速擴大,海軍為應對更多戰爭,將相模號、丹後號、 常磐艦、吾妻號、出雲號、春日號、敷島號和朝日號這八艘老式戰艦全部啟用,還同時啟用十餘艘老防護巡洋艦,編為海防或訓練艦。這種舉動在各國看來有些不可思議,要知道其中很多軍艦都能追溯到甲午戰爭時期,養護成本極高,甚至能採購三到四艘重巡洋艦。“日本海軍向來惜艦,何況現在打下的地盤已經超出管轄能力,新艦來不及造,也只能在數量上做文章。”廖文海說完,將泡好的濃茶遞給阮劭文,繼續說道:“剛才收到基地電報,日本海軍已經知曉我們離港,駐紮在函館的艦隊正在全速追來。有四艘重巡就在我們屁股後面大概250公里,另外還有兩艘進入太平洋,從時間和航速算,應該已經在色丹島,距離我們大概450公里。另外,馬加丹方向的丹後號、朝日號兩艘海防艦和兩艘驅逐艦也已經起錨,正在向東北海峽靠近。”
“馬加丹怎麼有那麼多海防艦?”沈世才吸了吸鼻子。日本的八艘海防艦都是老式前無畏戰列艦或裝甲巡洋艦,火力強裝甲厚,但速度慢,更類似淺水重炮艦。雖然想捕捉15艦隊很難,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