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零九章 絞索

楊慶對於永曆還是保持一絲敬意的。

如果他能夠歸順……

無論目的是什麼,只要他去掉帝號重新迴歸大明的藩王,那麼楊慶就不介意暫時給兩廣一個事實上的割據權。大明這兩年的發展,多少有點超出他的預期,尤其是兩廣大步進入資本主義,這一點很出人意料,既然這樣不妨先讓他們成長下去。

兩廣的實力終究有限。

他們適合割據,但要說能夠威脅他那就是笑話了。

楊慶已經容忍了一堆割據政權也不在乎多一個,只要依然算大明的地盤就行,桂王和秦王都一樣,都是大明皇帝的臣屬。尤其是兩廣士紳第一個踏出殖民步伐,這一點的確很令他驚喜,這樣一邊縱容李自成向西域擴張,一邊縱容桂王向南洋擴張正好他在後面收好處。若桂王稱藩那麼河仙港肯定要對南洋公司開放的,這座稜堡港口已經正式開始使用,作為交換他也可以允許兩廣商船北上越過臺灣海峽。

最終展開一場擴張和海上貿易的競賽。

或者競爭。

至於以後……

他需要在乎以後嗎?

難道兩廣那點實力還能阻擋住洶湧南下的幾十萬明軍?只要完成內部改革,這天下無論哪個割據勢力在明軍面前都是渣渣。人口和兵源的差距太大了,大到無論對誰,擁有一億多人口的大明都是碾壓。

總之楊慶對丁魁楚的到來裝不知道就行了,剩下是四民大會的繼續會議,很快常設委員會的選舉完成,總計九十九名常設代表。其實最終選出來的四民比例都差距不大,士子代表二十三人,農民代表二十七人,工匠代表二十六人,商人代表也是二十三人。他們共同構成常設委員會,在四民大會結束後常駐南京,專門監督朝廷的施政,作為坤興公主的代表楊慶自然晉級楊委座。

但他沒有投票權。

他本身又不是四民代表,只是為四民代表服務的。

總之常設委員會就這樣誕生。

這個不需要皇帝批准。

而下一個議題就是四民大會如何行使對朝政的監督權。

大明目前的制度是內閣以會議決定國家事務,然後會議結果交監國做最終裁決,如果會議中商議好了的不用說,商議不出結果的,那就是監國做決定。這一點和過去倒過來,過去是各地奏摺先到皇帝手中,皇帝轉給內閣研究對策,內閣把研究出的結果給司禮監呈報皇帝,皇帝批准後交六科下發。而這種次序的顛倒,代表著內閣由皇帝的秘書機構,變成了真正的國家決策機構,皇帝或者現在的監國變成了裁判,類似於明治期間的倭國。

而皇帝或者監國的裁判結果,仍舊由司禮監擬成聖旨,再交給六科校對下發。

當然,理論上是校對。

但實際上後期都變成了稽核。

六科的給事中們才不會管聖旨文理是不是通順呢!他們認為不合理的內容就不蓋章,他們不蓋章這份聖旨就不合規矩,聖旨不合規矩那麼各部尚書就有權不理。

這就是六科的特殊權力。

那麼四民大會的監督該在哪一個環節監督呢?

楊慶的計劃是撤銷六科。

內閣的會議已經是各部尚書都參與的了,無論他們同意不同意,按照規矩交監國裁決,這已經是他們同意接受監國裁決。那麼六科這個機構的稽核純屬浪費,完全沒有必要再經過這個環節,所以乾脆把六科撤銷,然後聖旨直接送六部。但涉及財政,內閣成員任免,法律制定,對外戰爭等等一些重大事項的,必須先由四民大會的常設委員會進行討論,如果四民大會常設委員會不同意,那麼就有權封還。

這些特定的事務,皇帝或者監國不能繞過四民大會。

其他的就不管了。

這個監督權就很霸道了,這就意味著在這些重大事項上,皇帝也必須得聽四民大會的。這事實上已經超出四民大會設立的目的,理論上四民大會只是監國召集,向監國轉達民意並監督朝廷施政的機構。

但現在這實際上是在壓制皇權。

當然,對於那些文官們來說,一看就知道,這是楊慶給龍興天子準備好的套索,四民大會都聽他的,龍興天子想換閣臣,只需要四民大會不同意就行,這樣內閣軍方那些閣臣一個都不能動了。同樣龍興天子回來,也沒有動使用者部和內庫資金的權力,後者本身就在張嫣手中,連帝國銀行的賬戶都是張嫣的名字,而戶部的銀子花多少得四民大會同意。各地駐軍將領的任免,在之前已經交給了大都督府組織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