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把閩繡給學透了,刺繡這門手藝歸根結底還是得靠勤加練習。
而魚兒與呂繡娘打交道久了,才知道原來呂繡娘早年曾經在與福建路相鄰的廣南東路呆過幾年,後來才離了那兒回到福建路長居。
魚兒初始聽呂繡娘講“廣南東路”和“福建路”時,一直都不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甚至按字面上的意思把它們理解成哪一條路,直到過後魚兒有機會翻閱了一本介紹宋代地裡山河的書籍,才明白呂秀娘說的那些地名的具體意思。
原來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眼下魚兒身處的惠安縣再上一級便是泉州府,而泉州府乃是屬於“福建路”。這“福建路”按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指“福建省”,而呂繡娘曾經呆了幾年的“廣南東路”則是現在的“廣東省”,後來的“廣東”二字便是取自其中。
魚兒慶幸自己當時雖然被呂繡娘說得有些糊塗,但還是淡定的裝出聽懂的樣子,否則若是魚兒當時無知的問了句———廣南東路在哪兒、是哪一條路,那豈不是丟人丟到家了?事實證明沒文化真的很可怕,穿越到哪兒都必須做有文化的人!
話說這呂繡娘品性雖然不好、但本事還真是有幾分,她只在廣南東路一帶呆了幾年,就把當地十分有名的粵繡給學會了。雖說這呂繡娘因為自身有底子、學起別的派系的刺繡來會簡單些,但要把別的派系的刺繡學好卻還是得需要一定的天賦才行,否則最終只會學得四不像。
這呂繡娘興許是見魚兒天資聰穎、一點都不遜於自己,把閩繡的基礎技法教完後,竟然還生出了教魚兒粵繡的興趣來。而魚兒能白白的學到兩種不同的繡法,雖然暫時會有些難於消化、但還是咬牙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