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李公子到了。”小童通報了一聲,欠身退了下去。
李昔正要施禮,卻聽得王孝通道:“坐。”
說這話時,他頭也不曾抬一下,仍在草稿上寫著什麼。
李昔看了眼書案前並無坐椅,便大方地尋了牆角閒放著的一把椅子,擺在書案的對面坐了下來。
時間一分一秒的溜走,李昔發覺這王孝通並沒有打算與她交談的意思。便打量起面前的書案。
書案上擺放著《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吾曹算經》、《孫子算經》……一些與算術有關的書籍。這些書還是李昔第一次見到,她隨手拿了一本《九章算術》翻看起來。
《九章算術》是以數學問題集的形式編寫的,共收集246個問題及各個問題的解答,按性質分類,每類為一章,計有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故稱《九章算術》。
書中的內容與編著時期的生產、經濟,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絡。比如第一章“方田”,主要講各種形狀的田畝面積的計算,第五章“商功”,專講土木工程中提出的各種數學問題,主要是各種立體體積的計算。第八章“方程”,系統地介紹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其中又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第九章“勾股”,主要講勾股定理的各種應用問題,還提出了一般二次方程的解法。
“都看得懂嗎?”
王孝通突然出聲問道。
李昔將書放在桌案上,起身恭敬地向他施了一禮,方道:“學生翻看一下,有些不是很懂。”
其實裡面的題,並不是很難,但算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這裡沒有電腦,沒有計算器……若要她來個豎式計算怕是又要惹人注目。
算學作為一種專門的學術,學習的人少之又少。而一個古代十二歲左右的孩子,其算學水平是達不到現代的小學水平的。李昔明白,眼下不是她該出風頭的時候。或者從根本上講,她寧願默默無聞地學習,而不是到處去張揚自己的才學。
“嗯,你坐吧。”王孝通點點頭,端起茶杯發現茶已經涼了,揚聲道:“甘兒,沏茶來。”
屋外那叫甘兒的小姑娘立刻脆生生地應了一聲,沏茶去了。
“你父親向我提及你,說你算學出眾。蒙皇上隆恩,下月進國子監讀書。能勞煩皇上親自過問的,想來你必有過人之處,應該是個不錯的孩子。”王孝通上下打量了坐在他面前的少年。
不愧是將門虎子,年方十二,卻不見同齡官家子弟身上的頑劣、奸滑之色。面色從容、沉穩,眼中帶有一種少有的慧黠。五官清俊,只是隱隱有著一股陰柔之氣。王孝通對最後一點有些不太滿意,男子必是剛毅、果敢,怎好有女子的陰柔之美呢。
然而,他轉念一想,又不由得笑自己管得多了。美醜又如何,到了算學院,他看的只是成績。
他從手邊的一摞紙中抽出一張,遞給李昔,笑道:“來,先做做這題,試試看。”
李昔明白這是他在考她,想知道她有多深的底兒,不動聲色將紙接過來。眼睛往上這麼一掃,在心裡不由得笑了。這是一道小學數學題。題中寫道: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裡,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隻雞和兔?
李昔蘸了筆墨,略一思索便有了答案。面上卻不顯露出來,只裝著思考的樣子。王孝通見了,也不追她。將甘兒沏好的茶自顧倒進杯子,慢慢啜飲。又拿起一本書,逐頁翻看。
李昔在心中暗算了時間,見王孝通已飲了第三杯茶時,才將答案寫在上紙上。
那邊,王孝通見李昔動筆,不禁一愣,忙將手中的手卷放下,起身站到李昔身邊。而這時,李昔已停下筆,吹著紙上的墨跡。
王孝通卻已等不得,搶過她手中做好的題拿到手中看了看,立時臉上泛起欣喜之色,連聲道:“好、好……解得好。這題不易,老夫還擔心為難你了。現下看來,老夫的擔心是多餘的了。”
為難?李昔沒有覺得有多為難。若不是想藏拙,恐怕兩三分鐘內必算出來了。
“博士過獎了。”李昔謙虛道。
“噯--”王孝通擺擺手,“這題目是昨日魏王殿下於太學院出的,到今日老夫還未見有人用這麼短的時間將它解出。嗯,你不錯。”
這麼說有人已經將它解了出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