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正**************文**************
華夏大地,在所有日本人心中,都是一片神聖的土地,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的國家,擁有先進的科技、璀璨的文化、數之不盡的財富以及天下無雙的軍隊。
第一次日本與華夏國家的接觸……好吧,雖然不管華夏還是日本,都有許多人認為如今的日本人其實就是徐福東渡後的產物,但畢竟,什麼具體的東西都沒有考出來。
當然了,還有許多人認為在更早之前,周、秦兩代不斷擴大版圖的結果,導致許多人不斷向沿海一帶逃竄,比如戰國時期的近海國家燕、齊、楚,從位置上來說,他們也很可能在滅國之後逃到日本。畢竟近嘛~
不過這一點一樣沒有考據,就好像雖然日本有不少人自稱自己的先祖是秦人一樣。拿不出證據,白扯。嗯……說起來,長宗我部元親似乎就自稱秦人後裔呢~
而有史可據的第一次,則是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公元57年,之前雖然也有聽說過這麼一個國家,但雙方都沒有真正接觸過。直到這一年,日本國中的一個國家的國王派使者前來當時的東漢王朝,拜見了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並賜下漢倭奴國王金印一枚。
從那個時候起,華夏和日本算是第一次建交了,嘛,其實說是日本正式臣服與華夏王朝更恰當一些。隨後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日本邪馬臺女王卑彌唿遣使拜會當時的魏王曹操。
而日本這個名字,則是在公元645年,孝德天皇透過大化改新壯大了國力,後徹底的統一了日本全境。那個時候,孝德天皇正式將國名改為了日本。
不過不管是漢倭奴國還是日本國,從古至今,日本國人對於華夏大地的嚮往就沒有中斷過。所以只要華夏大地沒有陷入戰火之中,日本就會派遣使者、學者等許多人前來華夏。也因此,華夏文明的許多文化、技藝傳入了日本,最終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文化。
明朝建立後,隨著朱元璋下令海禁,再到日本國內因為應仁之亂而導致亂世降臨,除了九州、西國等強大的勢力還能夠透過勘合貿易與明國交流之外,剩下的已經徹底和明國失去了聯絡。而就算那些擁有堪合貿易狀的勢力,其實也已經無法和明國有任何的聯絡了。唯一得到的,也不過是假借朝貢之名的貿易利潤罷了。
而如今,明國解除海禁了,是時候在一次和明國進行接觸了。
岐阜城。
“終於……這一天終於來了嗎?”織田信長喃喃自語著。
“是啊……這一天終於來了……”織田義信同樣感慨著。
對於織田信長來說,織田義信前往明國最大的意義就是貿易!換取巨量的錢財幫助織田家徹底坐穩天下第一家的位置,同時為了以後天下布武鋪路。
當然了,他心中也確實幻想過織田義信能夠成功和明國進行建交,不管是平等盟約也好,臣屬協議也罷,只要能夠和明國搭上線,那後面的好處絕對是數之不盡的說。只是很遺憾,這一點最少在織田信長看來,是非常困難的。
倭寇之亂,雖然織田信長只是聽織田義信簡單提起過,但只是這麼一個大概,就能夠讓織田信長了解明國如今對日本是一個怎樣的態度了。
而對於織田義信來說,前往明國的意義就很特殊了,畢竟……他前世可是一直生活在那片大陸上。織田義信不懂得什麼叫做思鄉之情,只是如今馬上就要開赴明國了,他的心情變得五味雜陳起來。有期待、有擔憂、有害怕、還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兩人感慨了半天,織田信長這才嚴肅的看著織田義信說道,“義信,到了明國不比本國,凡事都要低調,萬萬不可引起明國對本國的仇視!”
聞言,織田義信頓時沒好氣的白了織田信長一眼,“放心吧,肯定會將這些金銀貨物賣出去,換來讓你做夢都會被笑醒的財富!”
“咳咳……別把我說得這麼市儈嘛,我可是擔心你小子回不來呢~”聽到織田義信的話,織田信長忙乾咳兩聲,以掩飾自己的尷尬。
“放心吧,我又不是傻子,沒事閒的跑去明國惹是生非~而且我可是打算和明國皇帝好好談一談呢~”織田義信一臉正色的說道。
可惜,對於織田義信的話,織田信長卻嗤之以鼻,“明國皇帝?你小子最好見得到!”
嘛,雖然織田信長沒有見過明國皇帝,但他見過正親町天皇啊!這位老兄架子都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