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買不起升斗米的地步。
這是因為大運河杭州段淤塞,大量江南的糧食無法透過河道運抵京師。
京師的糧商看到了商機,便把事先屯好的糧食藏起來,任由糧價瘋漲。
如果不是朝廷開倉,以平價出售存米,米價還不一定會漲到多麼瘋狂的地步。
當然朝廷開倉放出的大米只是杯水車薪,指望這些倉米就能解決糧荒是不現實的。
內閣提出的辦法是雙管齊下。一面加緊疏導運河淤塞段,儘早將江南的糧食調到京師來。二是嚴查京師的糧行,發現有囤貨居奇者嚴懲不貸。
這和謝慎提升商人地位的設想並不衝突。
謝慎是想透過提升商人的話語權,讓商人有更大的熱情從政。可並不是說可以無休止容忍商人的貪婪。
他希望合作的商人是識大體、顧大局的儒商,而不是蠅營狗苟,苦心鑽研的奸商。
這次嚴查京師糧行便是給那些企圖透過歪門邪道發國難財的商人一個警告,在國家利益面前,任何人都沒有特權,商人也同樣。
透過朝廷的調控,一度飛漲的米價終於回落,雖然比之糧荒前仍高出不少,但卻屬於合理範圍之******閣和朝廷要做的不是完全控制糧食的價格,而是使其保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區間。過分控制只會讓市場畸形。
不過這次糧荒卻給了謝慎一個警示,那就是大明朝太依賴於大運河了。
不管是糧食還是綢布、瓷器,都依靠這個聯通南北的紐帶運輸。
要是運河真的發生意外大規模淤塞,恐怕整個大明帝國都得陷入癱瘓。
那麼,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呢?
作為內閣首輔,謝慎必須直面這個問題。
為此,他幾次在內閣之中與王守仁、顧鼎臣等人商議對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顧鼎臣看來以不變應萬變是最好的辦法。大運河發生大規模淤塞停運的可能性太低,為此擔心未免有杞人憂天之嫌。
而王守仁的觀點比較激進,他認為再挖一條運河是有必要的。所謂未雨綢繆,便是指的如此。
兩條運河可以增加運力不說,還可以規避風險。
但是挖掘運河所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經過弘治中興,正德新政,大明朝一副欣欣向榮之態。
若說在此時傾舉國之力挖掘運河,可能要把老本吃光。而且如此浩大的工程很可能激起民怨,若是像隋煬帝楊廣那樣為他人做嫁衣裳就太可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