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兩的束脩。
要知道鄭訓導現在不僅僅是舉人身份,還是官學教官,與當年在杭州寧府任西席先生不可同日而語。
何況鄭訓導這次要教習的還是普通農家的孩子,比之寧家族人基礎要差的多。換句話說,鄭訓導要在這些孩子身上花費更多的精力。
還是謝慎看不下去硬是把束脩錢加到一百貫一年,也算是湊個整。
議定教書先生這件事,謝慎便開始著手挑選宅院來做私塾學堂了。
在這件事上謝慎充分徵求了鄭訓導的意見,最終租下了毗鄰縣學的一處跨院。
之所以選擇這裡不是因為租金便宜,而是因為這處院子就在縣學旁。
學習的氛圍和環境在謝慎看來是最重要的。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來說更是如此。
要不然,也不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了。
謝慎希望縣學生員的成功經歷能夠成為這些農家孩子的榜樣,也希望他們有朝一日也能夠考取秀才功名。
這處宅子一年的租金是五十貫,加之給鄭訓導的一年一百貫的束脩,花費已經在一百五十貫。
這還沒有算學堂要購置的桌椅,以及筆墨紙硯等文房用具。
這些可不是世家子弟,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謝慎雖然替他們交了束脩,準備好了學堂,但若是沒有筆墨紙硯,這個學他們還是上不起的。
這一點謝慎深有感觸,當初大哥謝方為了讓他能夠進學不惜去扛大包賣苦力,可見供養一個讀書人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謝慎會盡全力使得上學的開銷降低,讓他們能夠把心思都放在讀書上。
搞定這一切,謝慎只用幾日的工夫,也算是效率很高了。
開設學堂屬於私人行為也算善舉,但有一環卻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那就是吳縣令。
吳縣令再怎麼說也是餘姚的父母官,如果謝慎繞開他直接開設學堂吳縣令心中肯定會不舒服。
而且謝慎請的教習還是鄭訓導,那可是有大明官職編制的。
準確的說吳縣令和鄭訓導還是上下級關係,雖然不是直屬但上級就是上級。
吳縣令如果不爽想要藉故敲打,完全可以拿鄭訓導開刀,畢竟鄭訓導也可以算公然攬私活了。
故而謝慎在租下宅院後便徑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