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這樣一個人脈社會,這就相當於自斷了科舉前程。
謝家的希望如今都寄託在謝慎身上,謝方自然不希望謝慎再走自己的老路經商。
謝方和謝陳氏對自己這麼好,讓謝慎真的有些感動。
雖然他不一定能夠成為舉世名臣,但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嘗試。
不就是科舉嗎,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他可是後世的精英階層,也許在八股文的造詣上不如這些當世大牛,但卻研習過許多大家的文章。加上謝慎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一些會元狀元的文章他都能夠默頌出來。
明朝科舉的題目都要從四書五經中出,又有縣府院,鄉會殿六級考試,題目實際上根本不夠用。故而很多題目都是重複的,只不過稍稍變換了角度,採取截搭的方式進行包裝。
謝慎只需要進行整合,再填一些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很好的完成一篇時文。那些考官又不是穿越客,如何能知道謝慎這些文字觀點都是後世大家的?
所以只要能夠取得秀才功名,接下來的路並不難走。不過謝慎最擔心的卻是這小三元考試。
越大的考試越公平這放到哪裡都是真理。像縣試這種級別的考試,主考官本身就是縣令,考什麼取誰還不是縣令一句話。謝家可是徹頭徹尾的寒門,既沒錢也沒勢,若不是有過人的才學,謝慎很難打動縣令取得案首。拿不到案首後面的事情就沒有任何意義。畢竟小三元最難的考試是府試,如果不能在縣試取得亮眼的成績吸引到足夠的關注,謝慎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在接下來的府試脫穎而出。
問題又回到了原點,那就是如何取得縣試案首。
劉老夫子當然很關鍵,但更關鍵的卻是縣令。畢竟劉老夫子最多隻能算授業師,而縣令才是真正的主考官。縣試的成績全靠他老人家的心思,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就要侍奉好這尊大佛。
“這你便不用管了,小郎家中的事情有你大哥我呢,你只管潛心學習,早些給我考一個秀才功名回來,咱謝家便不會再受此欺凌冷眼了。”
“大兄和大嫂請放心,慎兒一定潛心修學,早日考取功名,為咱老謝家光耀門楣。”
謝方笑著說道:“別光顧著說,快吃吧。小郎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多吃些。”
謝方將一筷子炒雞蛋夾到了謝慎碗裡,感動的謝慎道:“大兄也快吃啊。”
兄友弟恭,大哥大嫂都在全力支援他,若再不能取得功名,謝慎真想找塊豆腐撞死了。
匆匆用過飯菜,謝慎便回到自己的東廂房,鎖上屋門拿出紙筆開始塗塗畫畫。
劉老夫子是自己的授業師,不過就像其他的教書先生一樣,他帶的學生實在太多,要想引起劉老夫子的注意便要有一兩手絕活。在明代科舉,雖然時文才是王道正途,但揚名能靠的絕不僅僅是時文。詩詞這種東西雖然不像唐宋流行,但還是有一定市場的。用得好,用得妙,就能起到奇效。
蒙學的大都是一些半大小子,鑑賞力有限,如果謝慎適時地丟擲一首好詩好詞,絕對能讓劉老夫子另眼相看。
。。。。。。
。。。。。。
第三章 天生我材必抄書
雖然謝慎也想直接搭上縣令的線,但眼下二人的身份地位實在太過懸殊,遠不是一個圈子,貿然製造機會也只會讓事情變糟。倒不如步步為營,先搞定這個授業師。
思定之後,謝慎便思考著可以用到的詩詞。現在是春日,要作詩只能作與春景有關的。唐宋詩詞雖好,無奈不能用。明代有名的詩人就那麼幾個,另外倒是有個納蘭性德,好好琢磨一番,謝慎便將可以用到的詩詞一一寫了下來。
至於這些詩詞能不能用上,謝慎現在也不可能肯定。但有備無患總是好的。
當然,什麼詩詞能用,什麼詩詞不能用謝慎心裡還是有譜的,不然要是被人當成神童送到國子監去學習,豈不是會露餡?
飯要一口一口吃,謝慎眼下並不著急。
轉眼三日已過,劉老夫子的病情得到了好轉,書院總算可以開課了。
對於謝慎來說,這倒是個不錯的緩衝期,讓他可以充分適應弘治朝的生活節奏。
餘姚雖是縣城,卻是大縣,及至弘治年間卻是有三萬戶,五萬餘人。
劉老夫子的宅院在餘姚城東,緊鄰著主街,可以算是位處鬧市了。
不過這些對於謝慎來說卻沒有什麼影響。心遠地自偏,只有心如止水才能做好學問。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在科舉這條路上闖出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