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不過這個對子怎麼很熟悉啊,額,這個上聯前一部分不是擷取自黃庭堅年少時赴蘇杭遊學時被船家問倒的對聯嗎。這可是千古絕對,而後半部分則是出自黃庭堅那首著名的《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吳縣令直接截搭出這個對子還真是夠偷懶的。

若是換這個年紀的普通學子肯定無法答出合適的下聯。不過謝慎可是專門研究過各種千古絕對的,他沉吟片刻答道:“看闔縣學子,讀萬卷書,行百里路,助十方人,難得漠北再相逢。”

這個對子稱不上絕對,不過確是謝慎臨時能夠想到的最好下聯了。

吳有甫捻了捻鬍鬚,朗聲笑道:“賢生此對倒是巧妙。想不到賢生年紀輕輕就有如此大才,你也不必在劉老夫子那裡進學了,本官修書一封,送至縣學,以後你便跟著孔教諭進學吧。”

謝慎知道縣學設教諭一人,訓導三人。這孔教諭應該就是縣學的一把手了。

不過縣學的生員都是有了秀才功名的,他現在不過是個還沒有參加縣試的小小童生,真的就憑吳縣令一句話就可以進入縣學嗎。

“孔教諭創辦的三味書院在城南,本官會派人領你去進學的。”

謝慎這才明白吳縣令並不是要破格讓他進入縣學成為一名附生,而只是賣一個人情,允許謝慎跟著孔教諭在私人培訓班……書院進行學習。

這樣吳縣令非但不會擔任何風險,還會贏得一個愛惜人才的美名,高,實在是太高了。

謝慎不得不感慨吳縣令是個人精,眼下他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謝慎也不好說什麼,只能千恩萬謝的應下。

“多謝縣尊。”謝慎衝吳縣令拱了拱手錶示了感謝,可臉上卻露出了愁容。

吳縣令是何許人也,謝慎臉上細微的神態當即便被他捕捉到了。

吳縣令面容一沉,輕咳一聲道:“賢生為何面露愁容?”

謝慎拱了拱手,慘然一笑道:“只是感嘆學生再是努力也比不過那些名門世家出身的學子罷了。”

“何出此言!”吳縣令面容冷峻,挑眉問道。

“回稟縣尊,此事還得從幾日前劉老夫子出題小試諸學子說起。。。。。。”

謝慎將劉老夫子如何考校諸學子學問,在得知他不是出身名門後態度如何急轉而下,進而將孫若虛的文章點為頭名陳說了一遍,當然免不了添油加醋一番,將孫若虛鼻孔朝天和劉老夫子的勢利眼形象描繪的栩栩如生。最重要的是謝慎又將他當時所作的文章背誦了出來予吳縣令聽。

這當然是謝慎的計謀,實際上這是一個連環計。謝慎見吳縣令對他頗是讚許,便想趁熱打鐵,徹底把孫若虛搞臭。

謝慎是個恩怨分明的人,若是那孫若虛態度好一些他也不想計較。偏偏那孫若虛是個眼高於頂的人,還為了一點小事派惡奴來家中挑事,這讓謝慎如何忍得了!

剛剛藉著吳縣令之手教訓了孫貴,但卻遠遠不夠。打蛇不死反遭其害,如果不能先發制人捏住孫若虛的七寸,這個公子哥一定會報復的更兇猛。

換個角度看,如今他好不容易博得了吳縣令的賞識,自己受了那孫若虛那麼多的鳥氣,若不借著吳縣令的力量狠狠打那孫若虛的臉,豈不是太憋屈了?

這吳縣令聽後面上有些掛不住了。他本身就是寒門出身,能夠中進士放縣官這一路走來可謂吃盡了苦頭。吳縣令在謝慎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初的影子。同樣的出身寒門,同樣的天資卓越,同樣的受到名門世家子弟的冷眼鄙薄。

最重要的是,吳縣令是惜才之人,他真真感嘆謝慎所作文章的精妙。

這樣的文章出自於一十二歲的少年本就是奇事,偏偏那劉老夫子竟然為了討好燭湖孫氏將本該屬於謝慎的頭名點給了孫若虛。這事情要是傳將出去,他這個做縣令的也會面上無光,百姓們只會說他吳有甫不能識得英才,令如此明珠蒙塵。。。。。。

而且將孫貴仗勢欺人催逼謝家交租金一事與謝慎和孫若虛的小摩擦結合起來看,吳縣令本能的認定此事是孫若虛的授意。

。。。。。。

。。。。。。

第十章 縣尊之恩

人是先入為主的,何況是這種由自己一步步推斷出的認知。

“這個劉老夫子真是糊塗!”

吳縣令揉了揉額角,兀自慨嘆一聲:“不過賢生也不要過於洩氣,你的文章別說在餘姚,便是放到整個紹興在童生中也是數一數二的。”稍頓了頓,吳縣令彈了彈手指道:“既然你已經跟著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