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部分

就進一步擴大。

每年輸往蘇聯的技術和裝置的價值都超過十五億馬克,由於採取了易貨貿易的形勢,從蘇聯輸入德國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油、農作物、木材、錳礦砂、銅礦砂、鉛鋅礦、毛皮等)同樣價值十幾億馬克——由於大量的蘇德合作專案合同都是在1928年(蘇聯一五起步之年)簽訂的,雙方易貨的結算價也在大蕭條前敲定。

因此大蕭條對蘇德合作的影響並不大,德國的技術和機器裝置仍然以大蕭條前的“高價”賣給蘇聯。而蘇聯用來付賬的各種資源也是按照大蕭條前的定價。理論上兩邊都不吃虧,可是德國政府卻成了“冤大頭”。

原來蘇聯支付給德國原材料都是先交付給經濟促進公司,然後一部分由經濟促進公司根據長期銷售合同交付給德國國內的公司,剩餘部分不論多少,都由德國政府按照事先確定的合同價格兜底,作為“國家戰略儲備”儲存起來。

可是大蕭條發生後,德國國內的原材料消費一年比一年少,許多和經濟促進公司簽訂採購合同的公司無力執行合同。出現了大量的違約。德國政府只能硬著頭皮出來兜底,將大量的蘇聯原料儲存。為此不僅要向經濟促進公司支付大量資金,還要另外掏錢修建倉庫。

另外,用易貨貿易的方法輸出機器裝置和武器並不只存在於蘇德之間。德國和義大利、日本、土耳其、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國和暹羅等國間,同樣存在著數量不等的易貨合作。同樣產生了許多讓政府兜底的“壞賬”。

而以上這些“額外”的開支加到一起,在1930年居然高達25億馬克,結果就讓德國的財政情況比歷史上的1930年代初好不了多少了。

現在突然多了6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