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軍事能力,也會因為有比較充足的石油供應而得以發揮。那麼德國才真的是穩操勝券了!
“約阿希姆。”希特勒這時已經平靜下來,點了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的名。
“我的領袖!”裡賓特洛甫連忙站起身。
“去和弗朗哥說,從1942年開始,我們每年都能得到4000萬噸石油!”希特勒說,“所以勝利已經沒有懸念了,如果西班牙及時加入,勝利將可以提前到來。”
4000萬噸石油當然是在吹牛,不是開採不出來,而是在1942年絕對挖不到。1942年德國能從各個方面搞到2300萬噸各種油料已經很不容易了。不過希特勒從來不是一個老實人,吹點小牛騙騙潛在的盟友根本不算個事兒。
“魯道夫,”他接著又對赫斯說,“等你到巴黎見到貝當總統時,也和他說,從明天開始德國就能擁有足夠的石油了。如果他願意讓法國更深地參與進戰爭,明年開始,每個月可以再給多法國10萬噸石油用於國民經濟。”
每個月10萬噸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給法國用於民生的。這個數字在和平年代不值一提,可是在戰時,每月多給法國10萬噸實在不是小數了。
“領袖,”戈林聽到這個數字有些肉麻,立即提醒說,“明年我們最多年採集到1700萬噸石油和600萬噸各種合成燃油。如果我們要和英美展開大規模的海空作戰,燃油的消耗恐怕會突破2500萬噸。如果蘇聯不能繼續向我們供油的話……”
也就是說,如果蘇聯在1942年給德國斷油(這是很可能的),在42年德國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