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足夠遠了!再遠的話,雷達就很難探測到對手了因為地球曲率的影響,超過40公里艦載雷達就很難看見了。
“另外還要注意德國佬的雷擊編隊,”哈爾西想了想,又補充道,“在戰列艦編隊旁邊安排兩個……不,安排三個我們自己的雷擊編隊,總之不能讓敵人靠近戰列艦。我們就在30000以上的距離進行炮擊!”
“是,長官。”
在美國第30特混艦隊的主力完成炮擊編隊後不久,興登堡號戰列艦上的雷達已經發現了40公里外的美國艦隊的先頭。與此同時,空中的bv138d水上飛機也向艦隊旗艦格奈森瑙號發去了同樣的報告。
“長官,40000米!”
梅耶爾少將扭頭看著雷夫曼上將,“死神2型飛彈很快就可以發射了。”
“飛彈加註燃料!”雷夫曼說。
艦隊的槍炮參謀馬上拿起電話,傳達了司令官的命令。在格奈森瑙號和威廉二世號兩艘導彈艦的左右兩舷的導彈甲板上,早就戴上防毒面具,穿上了防化軍服(導彈燃料是劇毒的)在等待命令的一組組導彈兵們立即開啟了導彈發射管的後蓋,其中兩半個身子鑽了進去。用手動的方式開啟了加註燃料的兩個閥門,以過氧化氫為主要成分的燃料被迅速加入了導彈燃料罐內。等到閥門上的儀表顯示燃料加註完畢後,導彈兵又手動擰上了閥門。
還有一些導彈兵順著焊死在導彈發射管上的梯子爬到了導彈發射管的發射口,手工取下了發射口的蓋子,然後又開啟了導彈頭部的攝像裝置和無線電收發裝置的開關。
在完成了一連串的發射前準備作業後,導彈兵們紛紛撤離了導彈甲板,回到了導彈甲板下方的導彈庫。在那裡還有20枚備彈(格奈森瑙號和威廉二世號都有20枚備彈)等待他們進行檢測和裝配。
與此同時,兩艘導彈艦的導彈發射指揮中心內,20臺crt顯示器(就是黑白電視)已經全部開啟,顯示出的影象都是一片暗白色的天空,正是20枚“死神”2型飛彈上的攝像機拍攝到的場面。
每臺顯示器前,都端坐著一個飛彈操作員,他們將會透過幾個按鈕和一個手柄,以及一套擁有幾個特定頻率(可以實行跳頻)的無線電訊號發射裝置,將遙控訊號傳輸給“死神”2型飛彈上的無線電接收裝置。然後這些訊號又會被轉化為機械指令控制飛彈機翼上的升降舵和尾翼上的方向舵。這樣飛彈就能在空中改變航向,從而實現精確打擊了。
就是這麼一套在後世看來絕對算是低階的遙控操縱和訊號傳播技術,在1944年絕對算得上是可以改變戰爭程序的黑科技了!
如果德國沒有掌握這門黑科技,那麼這場百慕大群島大海戰的勝利者毫無疑問將是美國的哈爾西上將。
在1944年9月6日下午4點30分的時候,哈爾西還不知道德國人的黑科技已經黑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所以坐鎮在“依阿華”號戰列艦司令塔內的哈爾西此時非常確定自己很快就要成為美國英雄和自由世界的捍衛者了。
現在德國人的4列艦艇縱隊和“依阿華”號戰列艦的距離已經不足40000米了。不僅雷達可以探測到對方的位置,雙方的水上飛機也都彈射上了天空,開始抵近觀察敵方艦艇的佇列和位置。
而水上飛機抵近觀察的結果,又給哈爾西上將增添了幾分信心不知道是導彈艦還是重雷艦的兩條德國大型水面艦艇被擺在了6艘德國戰列艦的背後,很顯然德國人是想利用這些戰列艦掩護它們靠近美國戰艦編隊。
可是哈爾西怎麼可以讓德國人得逞?
“長官,38000米!”當航海參謀又一次報出雙方的距離時,哈爾西上將立即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
“右轉30度!航速增加到28節!”
“槍炮,拉近到33000米後立即開火,齊射,不要管命中,以最快的速度對準那艘興登堡級打5輪,由‘依阿華’號負責統一觀瞄。”
“命令第1、第2、第3雷擊戰隊,一會兒趁戰列艦戰隊開火的機會輪番發起衝擊,向德艦編隊發射魚雷,阻止它們靠近戰列艦。命令護衛戰隊緊跟戰列艦戰隊,隨時準備釋放煙霧。”
“是,長官!”(未完待續。。)
第1127章 大西洋上的導彈 十六
“長官,38000米!”
“長官,敵主力編隊開始向右轉向和加速了!”
“長官,有三支敵輕型艦艇編隊正高速向我方衝擊而來!”
“格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