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生生用渾身的血腥壓服了草原諸部落,當然,更高明的是成吉思汗懂得如何整編各部落的人馬——強行打散各部落的固定組成,將所有青壯按十進位制編成軍隊,交由親信將領掌控,而後以嚴酷甚至是殘忍的軍法加以約束,激發出草原人的狼性,這才有了蒙元橫掃天下的資本。
就目前的局勢而言,李貞已算是做到了最佳的效果,無論是自身的善戰之名,乃至血腥的“惡名”都令李貞有了足夠的資本去整合各部族之青壯,具體的整合辦法也不成問題,無外乎就是將成吉思汗那一套根據眼下的具體實情改改便足夠應付了——首先,將各歸附部族的頭人乃至長老們全都轉送到交河控制起來,好吃好喝地招待著,卻不許他們擅自離開住所一部,也不許他們跟外界有所接觸,其次,將席捲而來的各部族之青壯近萬人打散原有之固定部落按十進位制(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編成十個建制的騎兵大隊,所有軍官全部由唐軍官兵來充任,將這些部族騎兵列為奴兵,許諾奴兵若是立下相應的戰功便能擺脫奴兵的身份,不但可以得到物資上的獎勵,甚至可以得到官制上的提升,當然其家人也可因此而受惠,具體條款都有詳細的規定,所有一切規定全部透明公開,給奴兵們以極大的盼頭。
很顯然,李貞所忙乎的這項整合工作意義十分重大,一旦被證明是切實可行之策,對接下來的後續草原部落之管理乃至州縣制度的推行都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但是,此項工作繁瑣得很,絕非像說起來那麼簡單,李貞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此事,可問題是西突厥大軍卻不會給李貞留下太多的時間——不單五弩失畢、索葛莫賀兩大部落的留守兵馬已經開始集結,阿史那瑟羅的大軍也正在準備回軍,就唐軍目前的狀態而言,壓根兒就擋不住兩路大軍的圍剿,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唐軍現有兵力約一萬五千餘人,但眼下僅有五千主力唐軍具備了一定的戰鬥力,可因著抽調人手去整合部族兵的關係,戰鬥力比之當初出兵之前反倒下降了一些,儘管不多,可影響還是有的,而那近萬部族兵眼下才剛開始整合,別說甚戰鬥力了,一旦上了戰場,潰逃尚是小事,反戈一擊都有可能,就眼下這些人馬去跟突厥兩路大軍硬拼,簡直就跟拿雞蛋去砸石頭一般不現實。
唐軍目下所面臨的威脅基本上可分為四路——其一,五弩失畢、索葛莫賀兩大部落的留守兵馬約一萬三千餘人,目前正在集結中,按偵查所得,這部兵馬要想出動,最少還得五、六天的時間,倒還好應付,大不了先不戰,領著這部兵馬在茫茫草原上兜兜圈子便是,實在不行,避進天山山脈也就是了,左右這部兵馬擔心老巢被抄,基本上不可能離開部落駐地太遠;其二是正蠢蠢欲動的龜茲**隊,雖不清楚龜茲國此次會出動多少兵馬,儘管龜茲**隊的戰鬥力實在不怎麼高明,但龜茲國那三萬精兵也不全然是無用的擺設,一旦大舉出動,對於防守空虛的安西來說,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威脅,只不過安西那一頭的事情李貞鞭長莫及,只能由著莫離按著事先制訂的戰略去把控;其三,動向不明的乙毗拔奪所部之白狼軍一萬一千餘騎精銳之師,這部分兵馬詭異得很,圍城不攻也就是了,似乎還不怎麼聽從阿史那瑟羅的調遣,李貞雖不清楚兩部突厥軍之間究竟有何矛盾,但隱約猜出了一些,也想好了相應的對策,並不是很放在心上,至少在阿史那瑟羅垮臺之前,李貞是用不著去考慮這一路突厥軍之事的,以上三路威脅都尚算好應付,可令李貞感到最棘手的就是這最後一路的威脅了——阿史那瑟羅所率的四萬餘騎軍。
李貞的戰略目標乃是席捲天山南麓,徹底將南疆的突厥勢力掃蕩一空,為安西唐軍爭取到足夠的生存空間以及發展所需的時間,為下一步出徵北疆做好準備,故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哪怕是犧牲伊州也在所不惜,當然,若是能保證實現戰略目標的基礎上,還能保住伊州那自然更好,這裡頭就存在著一個問題——不能讓阿史那瑟羅所率的四萬餘騎軍過早地回援,哪怕就算無法徹底拖延其軍回援的腳步,也得保證阿史那瑟羅所部不會全軍回援,而且還不能讓阿史那瑟羅所部發兵去攻打兵力空虛的安西,否則的話,就唐軍目下的狀態,實無法與報仇心切的阿史那瑟羅所部相抗衡,無論安西還是李貞所部主力有失,都是李貞無法承受之重。
難,真的很難,阿史那瑟羅本人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得很,並不是個好欺瞞之人,再說了,李貞先前撬了突厥人的老巢,那些個出兵的小部族大都落到了李貞的掌控之中,阿史那瑟羅軍中的那些小部落之兵不鬧著要回軍報仇才怪了,無論阿史那瑟羅是兵發交河還是立刻回軍草原對於李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