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蜀王李恪回京主理其事。此詔一出,朝野震動,各門閥世家惶惶不安之餘,大多著人奔走於朝堂之間,尤以蜀王之門庭若市為甚,然,自蜀王七月中到京之後,殊不見客,只召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字、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朝廷重臣入府議事,世人皆不明其所以然。

重修《氏族志》正是李貞給李恪所出的主意,這裡頭牽涉到李唐皇室的面子問題——李唐之真實血統不明,自古以來各家爭議極多,有說李唐是胡人歸化的,也有說李唐是隴西李氏旁支的,眾說紛紜,然而李唐具有鮮卑血統卻是不爭之事實,不過嘛,李唐皇室卻始終自稱為隴西李氏,上追始祖為老子李耳。隴西李氏在漢朝時曾出過飛將軍李廣這等名將,可謂是源遠流長之大門閥,在隋初也算是權傾天下的望族之一,可就是這麼一個輝煌的門閥,在隋初修訂之《氏族志》中僅僅排在可憐的第三等,還被稱之為“駝李”,就算李唐已經傳承了兩代的皇帝,可在那幫子所謂的“士大夫”眼中隴西李氏依舊是不入流的小門閥,一起子山東望族甚至以與李唐皇室聯姻為恥,這令李唐皇室極為不滿。

山東望族目下其實都是些破敗人家,無他,經過隋末的大亂,以往煊赫無比的山東士族大多未能免於貧賤,但它們畢竟都是有數百年曆史、聲望的大族,所以此時他們的“名”還是“著於州閭”的,在名門的政治特權喪失之後,名聲反倒更響了些,這是因為對於很多中小門閥來說,與士族之間的婚媾是炫耀其高貴血統的唯一途徑,趁著這些個名門“經濟危機”之時,以錢財誘惑名門與己聯姻,而與此同時,那幫子士族們又自矜門第,在婚媾過程中大索聘禮財貨,因而山東士族間竟成“賣婚”這一風俗。

李世民曾在多種場合下怒斥山東門閥之無恥,可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山東門閥氣焰囂張依舊,而時人依舊以聯姻山東望族為榮,便是魏徵、房玄齡、李勣這些勳臣們亦是趨之若鶩,可因著這些所謂的望族中飽讀詩書者眾,在朝野中影響極大,李世民屢次想要下狠手整治,卻都因各種原因而不了了之,故此,《氏族志》實為李世民心病之一,這也正是李恪一上書便得到李世民認可的最重要原因之所在。

一本《氏族志》便能改變名門望族妄自尊大的現狀?這完全就不可能!至少在李貞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按李貞的想法,真要想改變名門望族妄自尊大的現狀,與其在那本狗屁《氏族志》上浪費時間,還不如加緊教化民眾,開啟民智,讀書的人多了,那幫子名門望族所擁有的“知識”便不值錢了,到那時,名門望族憑藉著族中“知書達理”者眾而建立起來的所謂“名氣”自然也就大幅貶值了,收拾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不是嗎?當然,明白歸明白,李貞卻不會將這些見解說將出去,他之所以給李恪一夥出這個主意,其用意不過是要造成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罷了,至於李恪能不能順利修訂《氏族志》、能不能憑著此書再次得到李世民的恩寵,李貞壓根兒就不放在心上,這不,趁著李恪回京之際,李貞可是開始了暗中積攢力量的征程。

錢,李貞有的是,儘管自年前開始,因著市場飽和,再加上跟風者眾之故,新式傢俱的利潤已經大不如前了,可李貞也早就賺飽了,平日裡開銷又不大,兩年多下來,那錢早就多得數不過來了,雖說談不上富可敵國,可隨隨便便拿出個十萬、八萬貫的還是很容易的,有錢自然就好辦事,趁著大傢伙的注意力都轉移到《氏族志》的當口上,李貞將建立暗中勢力的任務交待給了燕銘,本著不求快但求穩的原則開始了暗地勢力的培植——其一,趁著山西大災的時辰,由燕家出面從山西買來了一批年歲不大、天資尚可的孤兒,並聘請了文、武師傅對這群孩童進行因材施教,並形成定例,每年都由燕家出面買回一些孩童進行培養;其二,由燕家派駐各地的分支機構為骨幹,暗中成立名為“旭日”的情報機構雛形,開始對各地資訊進行收集和整理;其三,在京師中開始對那些個無甚背景的小官吏們進行緩慢滲透,至於對哥幾個的府宅安插人手則緩一步進行,一切以穩妥為上。

建立暗地勢力的行動算是順利得很,在燕家的鼎立相助下,一切行動都沒出啥岔子,也沒有引起旁人的注意,只不過一件麻煩事卻又出來了——建立暗地勢力說起來倒是輕巧,可花起錢來卻跟流水似的,這不,才剛開始兩個多月的時間,李貞便鬱悶地發現建立暗地勢力簡直就是個燒錢的大窟窿,頭前預先備好的五萬貫,一眨眼的功夫就快要見底了,這還是因著燕家幫襯了不少的緣故,否則只怕早就透支得不成樣子了,這錢還真是不經花!

李貞有錢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