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降竇建德!”
兩兄弟好幾次相互爭吵打了起來,說話也不分老小,酒醒後又飲酒,以此為常事。
宇文化及的部下大多逃跑了,自己知道肯定要難免敗亡,嘆息道:“人生孰能不死?我就算是死,也要以皇帝的身份而死!”
於是,宇文化及用鴆酒毒死了他擁立的傀儡皇帝楊浩,在魏縣即皇帝位,國號許,改年號天壽,設定百官。
稱帝之後,宇文化及用珍奇貨物引誘海邊的賊眾,想以此增強自己的實力,隋末第一個在起兵造反的知世郎王薄,這時仍沒有被其他勢力消滅,他在得到宇文化及的招攬後,便率賊眾歸降了宇文化及,與宇文化及一起暫居在武陽郡的聊城。
武陽郡便在李世績所控制的黎州(即為以前的汲郡)接壤,處於黎州的東邊,武陽郡的一部分縣城,也是在李世績掌控之下的。
淮安王李神通在李淵稱帝后不久,被任命為山東道安撫大使,原則上山東各路兵馬,皆受他節制,但李神通自撫慰山東以來,成果了了,僅得數縣之地,時常要靠李世績的接濟,才勉強支撐。
在得知宇文化及稱帝到了聊城,且實力已衰敗的情報後,李神通的心思便活躍了起來。
宇文化及做為弒隋二君的人,又自稱為敵,可謂是罪大惡極,再加上他曾經還是與李密爭雄一時的人物……
若是將宇文化及捉了獻與長安,無疑是一件很大的功勞,足以將他李神通撫慰山東而無功的事蹟掩蓋過去了。
而且,隋朝的傳國玉璽,似乎便在宇文化及的手裡!傳國玉璽可不單單是一件蓋章的東西,乃秦代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上千年傳下來,已漸漸成為歷代正統皇帝的憑證。
他李神通若是能得到傳國玉璽,獻給李淵,這功勞實則不亞於攻滅一方大勢力。
所以,在李神通的眼裡,此時在聊城的宇文化及,就如一堆閃閃發光的金子一般,極具誘惑力。
於是,李神通打算出兵攻打聊城,不過他現在手上的兵力總共才萬餘左右,稍有不足,所以便去了黎陽,向李世績張開要了一萬五千多人,合兵二萬五千人,往聊城殺去。
李世績在李神通來借兵的時候,原本是打算與他一起前往聊城的,但卻被李神通找了個藉口拒絕了。
李神通知道李世績很會用兵,若是讓他跟著一同前往聊城,功勞只怕要被搶走大半,自是不願讓他跟著了。
然而李神通卻不知,覬覦宇文化及的人,並非只有他一個。
就在李神通帶兵前往聊城之時,樂壽的竇建德也正大義凜然的對其群臣道:“本王是隋朝百姓,隋帝便是本王的君主,宇文化及叛逆殺了兩位皇帝,就是本王的大仇人,本王不能不對他進行討伐!”
竇建德雄踞河北,所佔據的地盤,在當今天下的勢力中已屬前列,河北又是富饒之地,人口、良田都是不缺,實力可謂雄厚。
但竇建德也有他的煩惱之處,他因為出身寒門,豪門子弟中的人才,除非不願遠離故鄉的人,現在大都仍是不願效忠於他,千里迢迢從河北跑往關中的人,不在少數。
所以,如何讓河北人才盡收於甕,一直是現在竇建德的頭等大事,於是,他現在便將目光看向了聊城。
首先,竇建德盯上了在宇文化及身邊的眾多隋朝舊臣,黃門侍郎裴矩、兵部侍郎崔君肅、少府令何稠等人在竇建德眼中,都是有大才的人,如能將這些人收入麾下,對竇建德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事。
更重要的是,竇建德與李神通一樣,也看中了那枚代表了皇朝正統的傳國玉璽。竇建德想,他若是得了傳國玉璽,河北名士還能不視他為天命之人?到時投靠他的人只怕就能絡繹不絕了。
所以,對於聊城,竇建德是勢在必得!在李神通帶兵前往聊城不久,竇建德也領兵十萬,浩浩蕩蕩的開赴聊城了。
李神通到了聊城後,因兵力不是很充足,所以不願強攻,他得知宇文化及糧食不足後,便採取了圍困之勢。
宇文化及在聊城中的糧食確實不多,全靠他的三弟宇文士及和封德彝在濟北征收督運軍糧,所以李神通圍困聊城僅數日,宇文化及便支撐不住了,派人向李神通請求投降。
第219章 許國滅
宇文化及肯乖乖請求投降,本是大好的事情,但李神通竟不准許,將宇文化及的使者趕出了大營。
安撫副使崔世幹對此十分不解,力勸李神通准許宇文化及投降。
李神通道:“敵人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