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幾時!”
“小十放心,額娘會為你好好謀劃的。九阿哥不就是仗著瑞昭貴妃身份高貴麼?額娘一定會把那個女人拉下馬來。”
永瑕冷笑的點點頭。
“對了小十,五阿哥是怎麼回事?”
“兒臣也不知,只知當日宴會他被皇阿瑪點了穴,原因不明,事後皇阿瑪解了穴道也沒對他有斥責,反而宣了太醫。”
令妃心中思量了一番:“看來五阿哥在皇上眼中依然還是有些分量的,還不能放棄,你平日繼續多親近他。”
永瑕眼露不屑:“額娘說的是,兒臣自有分寸。”
乾清宮外御門聽政之日,靜鞭三響之後:“皇上駕到。”
“臣等叩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起。”
“謝皇上。”
“有事起奏,無本退朝。”
“臣啟奏陛下,今大清國運興盛,萬邦莫敢輕視,臣在此請立太子,得延龍脈,固國本,更興國之昌隆。”
“爾等欲立何人?”
高無庸在旁忍不住抖了抖身子,一群不知死活的東西啊……
“回皇上,臣以為皇九子既然入主毓慶宮,而皇九子本身又聰明好學,可堪為太子。”
“回皇上,臣以為不然,皇九子雖然聰穎好學,然其尚且年幼,兼之又非嫡非長,實不宜立為太子。臣以為皇三子循郡王為諸皇子之長,入朝以外又多有建樹,可堪為太子。”
朝臣各自出來爭論,有要立皇三子的,有要立皇四子的,有要立皇九子的,理由大都大同小異,吵的好不熱鬧。君夜臉上也不見惱色,只安然坐璧上觀。
“都給本王閉嘴,此乃御門之上,皇駕之前,爾等如此爭鬧不休成何體統?”
眾人聽得此喝聲,皆下意識的閉了嘴,乾清宮外瞬間安靜了下來。弘晝見沒人出聲了,走到中央躬身道:“臣以為現在立太子為時尚早,陛下正直鼎盛之時,況諸皇子尚且年幼者甚多,實不宜過早確立東宮之主,請陛下明鑑。”
眾人一聽,是啊……皇上正直盛年,如何會急著要立太子?難道把毓慶宮送了出去就一定要立太子麼?眾人如此一想,在想到剛才的表現,大部分都臉有菜色。
君夜掃視了下御門之下的大臣淡聲道:“和親王所言不無道理,朕准奏,暫不議東宮人選。”
“皇上聖明。”
“陛下,臣有本奏。日本使臣似很急切的想與我大清結友邦之好,並且再三強調江浙、福建海域大清海軍所受到的侵擾絕非日本官方所為。”
“眾卿怎麼看?”
“回皇上,我大清乃禮儀之邦,日本從大唐起便與中原建立了良好邦交,既然使臣再三否認並未入侵我國海域,想來此事必有隱情。臣以為我大清應以禮教化這些番邦小國,而非以刀兵相向。”
海蘭察聞言冷光一閃,站了出來:“啟稟皇上,末將以為這位大人所言乃是謬言。我大清幾處海域經常受外邦侵擾,據查實,大部分都是日本所為。至於是不是受官方指使這全憑使臣的一張嘴。更何況,王道教化乃是對我天朝子民而言,而非那些狼子野心的藩國。臣以為只有對日本施以雷霆手段,我大清海域才能常保安寧。”
那位文官聽海蘭察所言臉色漲紅:“豎子之言!我天朝乃禮儀上邦,怎可與那些番邦小國一般見識!自當以恩服為先,你等想妄行兵災分明是居心不良!請皇上明察。”
一些文臣均附議當以恩服為先,武將則一致贊同出兵討伐,還一部分大臣例如和��⒏島恪⒁約白誶淄躋�床⑽醋鞽霰硤��
君夜似沒看到下面的爭鋒相對淡聲道:“和��臥冢俊�
“奴才在。”
“清點戶部款項明細,五日之內朕要看見確切的明細之數。”
“奴才領旨。”
“下一個議題,若無就退朝。”
“啟稟皇上,朝鮮使臣欲向我國借糧以度災荒。”
“皇上,臣以為可借,此舉正好可顯我天朝上國泱泱之氣。此時施恩於朝鮮,無異能他們對陛下感恩戴德,又能顯我皇寬仁之色。”
戶部侍郎站了出來:“皇上,微臣以為不妥。現今雖然各地收成不錯,百姓也大都有些餘糧,但是誰也不能保證有無天災人禍。更何況,朝中存糧本就有定數,若是給了朝鮮,來年若收成有欠,朝廷拿什麼去應對?請陛下三四。”
“送上一個百般挑釁的公主,卻來問朕要糧?要朕來餵養他們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