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聽見百姓商議出來的辦法,唯一想到的事情是如果張小寶真的參加了今年的秋闈,得不到狀元的話,那自己一個‘階層’的人是不是地位會下降。
在‘文人’的眼中,張小寶和王鵑是一對兒重視‘教育’的人,他們在褒信縣首次提出了朝陽行動,併為之努力。
在百姓的眼中,張小寶二人是一對兒很有本事又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但凡兩個人去當官的地方,百姓的日子都過的非常好。
在商人的眼中,王鵑被自動忽略了,張小寶成為了商場上的‘戰神’,只要是他說的話,只要是他指揮的行動,不用去懷疑,更不必猶豫,跟著往前衝,絕對不會錯。
如果他考不上狀元,那豈不是說大唐的商人的本事更低?好不容易建起來的一點點聲望又會付諸東流,何時還能恢復不可知,所以這面旗幟不能倒,哪怕是用錢堆,也得把張小寶給堆到狀元的位置上去。
有了這個想法,商人不像百姓那樣只會說,怕夜長夢多,也顧不得火車的事情了,紛紛擠出人群,找到可以發電報的地方,一封封電報發給自己的合作伙伴,商議怎樣做能在張小寶參加秋闈的時候,把其給推到狀元的位置上。
如此這般,本應是看火車的熱鬧場面,氣氛變了。
乘熱氣球在天上看熱鬧的李隆基也時刻關注著下面的情況,不時有人把情報送上來。
但今天發生的事情有點出乎李隆基的預料,開始的時候還是眾人說火車,說到後來變成了今年秋闈的名次。
初時李隆基聽到這個訊息,眼睛便瞪向另幾個陪同著的熱氣球,那上面是宗室的人,尤其是與張王兩家一直不對付的宗室之人。
李隆基要是不知道背後是他們使壞,就不必當這個皇上了,正不知道怎麼做把事情壓下去呢,下面議論的風向竟然變了。
聽著接電報後彙報的人說的話,李隆基撥出口氣,端起杯加了冰塊的葡萄酒,舒心地品上一口,對高力士問道:“力士可有話說?”
高力士正高興中,聽皇上問,略做沉吟,回道:“臣發現百姓變聰明瞭,膽子也大了,竟然開始關心朝廷的大事,不知內情的情況下,妄議朝事,這可不妥。”
“真的不妥?”李隆基又問一句。
“呃~這個,臣一時不好判斷,若說不妥,確實不妥,百姓怎知朝廷之事難做?可若是說好處也有,至少地方的官員想要矇蔽百姓做點壞事,百姓就算嘴裡不說,心中也清楚,不會如以前那般,官員所做所說的事情百姓只能隨著。
今年春汛之時,很多治理地方不當的官員就被舉報了,加上報紙的宣傳,受災的地方百姓撤離的非常快,沒有像已往那樣遇到災害的時候有人寧肯死在家業當中也不離開的情況,因為他們知道離開是暫時的,等大水過去,還有人幫忙建設。
周圍沒有受災的百姓也願意暫時接納逃災來的人,這就是凝聚力增加了,臣估計陛下要起戰事,把敵人對我大唐不敬的事情寫在報紙上,到時就算正規軍數量不夠,臨時增兵,也能增到千萬勇士為國衝殺。”;
高力士這一刻心中沒有為乾兒子得到百姓的支援而高興,也沒有單純地去評論百姓應不應該變聰明,完全站在了國家的角度上來分析得失。
李隆基不曾馬上說話,眯起眼睛,靠在椅子的靠背上,想了一會兒,才露出笑容,說道:“朕認為,只要沒有人刻意搬弄是非,百姓還是不錯的,等著百姓學到的知識越多,別人想要煽動百姓就越難。
除非,除非朕真的昏庸到了該下去的程度,不然百姓還會擁護朕嘛,只是到地方當官的人不好做了,辦錯了事情,百姓難糊弄,總不能瞪著眼睛說瞎話吧?
地方上可以學學,陸州,褒信縣,舒州,還有昌寧縣,把收入的錢,要做的事情和要花的錢公開,心中沒鬼,怕什麼?力士你說可對?”
“陛下所言極是,如褒信縣,臣關注了一下,新的縣令一直是蕭規曹隨,按照原來的辦法來做,今年新修了衙門,自己的行在也修了,用的還是衙門中的錢。
這可不是他自己要修的,是百姓看到縣中的衙門太過破舊,覺得影響本縣的形象,主動聯名要求縣令修的,不像以前,哪個官員要修衙門,百姓明面上不敢說,也會在背後罵,小寶與鵑鵑曾言,我大唐的百姓是最好的百姓,最講道理的,只要不把他們逼到沒活路,他們就會非常聽話,所以……。”
“所以只要讓朕知道了哪個地方的官員把百姓給逼死,朕就抄了他的家,讓他不得好死。”不等高力士說完,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