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前,一個老者戰戰兢兢上前磕頭,“小民叩見皇帝陛下。”
李淵溫和地笑問道:“是你兒子從軍嗎?”
“正是,小民的次子從軍,得到了五十畝土地的賞賜,兒子便讓小民來替他耕種。”
李淵回頭問跟隨的官員,“土地對嗎?”
雍縣縣令賈元朝連忙道:“微臣專門核對過,他兒子是校尉,兵部核准的賞賜土地是五十畝,完全正確。”
李淵點點頭,又打量一下週圍的土地,已經鬱鬱蔥蔥長滿了麥苗,他欣慰地問道:“老丈,這些土地都是你的嗎?”
老者指左面一片道:“回稟陛下,這邊五十畝是小民的土地,那邊三十畝是另一家軍戶的賞賜,他們家在上郡,過來不方便,就由小民替他們耕種,拿三成收穫作為小民的補償。”
李淵見一望無際的土地上都種滿了麥苗,又問老人道:“這大片良田都是像你這樣的軍戶種的嗎?還是有一部分是原來佃農種的?”
“基本上都是我們種的,原來的佃農基本上都搬走了,這些土地既然已經換了主人,他們當然要走,我們沒有人願意他們留下來。”
“為什麼?”李淵不解地問道。
“陛下,這些佃農很過分,他們說這些土地自己已經耕種了幾十年,田埂邊埋著他們的祖先,該怎麼種都由他們說了算,就好像這些土地是他們的一樣,我們普遍擔心把他們留下來,時間久了,這些土地就會變成他們的了,趕也趕不走,所以我們寧可擱荒也要把他們趕走,好在軍隊支援我們,幾百戶強硬佃戶都被趕走了。”
李淵的臉色有點難看,他原指望軍戶和佃戶能和睦相處,卻沒想到這些小民如此現實,在自身利益上一點也不含煳,更重要是,他明明知道今天接見的幾戶農民都是官府事先安排好的,否則隨行官員怎麼會知道這些軍戶的確切資訊,連這些事先安排的軍戶都這樣極端自私,更不用說其他軍戶了。
李淵心中又是惱火,又是無奈,他只得對老者道:“給你兒子寫信,讓他好好為大唐戰鬥,不要辜負了朕的一片苦心。”
。。。。。。。。。
離開莊園,李淵又轉道前去仁壽宮,仁壽宮是隋文帝楊堅修建的一座避暑行宮,修建得金碧輝煌,耗資巨大,雖然楊堅本人就駕崩於仁壽宮內,楊廣登基十幾年來從不涉足一步,但李淵卻並不在意,他下令官員重新修繕仁壽宮,並作為自己的避暑行宮,又依照秦王李世民的提議,將它改名為九成宮。
不過李淵登基以來便遭遇了連續不斷的內憂外患,使他一步也無法離開長安,這還是第一次前來扶風郡,第一次下榻他的行宮。
千餘騎兵護衛著李淵的龍駕在山道上的緩緩而行,低緩的山道上鋪了平整的石板,使得車駕並不顛簸,兩邊大樹濃密,格外幽深涼爽,山風拂面,將初夏的暑氣一掃而光。
不過李淵的心情卻不太好,他在生長子李建成的氣,李建成從年初起就在扶風郡處理佃農逃亡事件,一直就駐紮在雍縣,可聽說自己前來扶風郡巡視,他便跑到隴西郡去了,說他的說法是安撫隴西郡的佃農,但在李淵眼中,長子分明是在躲避自己。
李淵也知道長子並沒有處理好佃農的土地矛盾,導致佃農開春後依舊不斷外逃,而唐朝又和周朝簽署了協議,不準用任何方式阻止關隴民眾東歸,否則戰爭立刻爆發,這讓李淵心中十分惱火,既惱火長子處置佃農外逃不力,又惱火長子對自己的逃避態度。
李淵陰沉著臉注視車窗外的大樹,就在這時,他忽然看見一株大樹上出現一個黑影,只聽‘咔!’一聲弩機響,一支狼牙箭驟然出現在李淵的眼前,箭頭上閃爍著瑩瑩綠光,李淵頓時嚇得魂飛魄散。(未完待續。。)
第1210章 誰是刺客(上)
李淵年輕時也練過武藝,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本能反應還是要比普通文官要快那麼一點點,他急低頭,毒箭‘噗!’射穿了他的帽子,緊貼著頭皮射進頭髮之中,頭皮甚至感到了一陣箭桿的冰涼。
李淵大叫一聲,倒在馬車上,馬車兩邊的數十名侍衛也大吃一驚,紛紛大喊:“有刺客,聖上遇刺!”
隊伍一陣大亂,近百名士兵高舉大盾,將馬車團團圍住,不露一絲縫隙,兩名御醫拎著藥箱飛奔而來,兩腿發軟地爬上了龍輦,跟隨父皇巡視扶風郡的李玄霸氣得暴跳如雷,喝令士兵封山抓捕刺客。
李淵是被嚇暈過去,當他慢慢甦醒時,他已經躺在九成宮的內殿中,跟隨他出巡的尹德妃正坐在他面前抹眼淚,李淵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