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座稍微難以攻打的關隘。
目前蒲津關有三千隋軍駐紮,守將正是尉遲恭愛將王玄敬,在蒲津關以西數里外,一萬五千唐軍在大將李神通的率領下構築大營和隋軍對峙,不過到目前為止,唐軍只是為了防止隋軍殺進關中,而並沒有奪回蒲津關的行動。
這天上午,李世民率領一萬五千大軍抵達了蒲津關,加上李神通的軍隊,一共有三萬軍隊將參與這場奪回蒲津關和河東城的戰役。
李世民在數百名將士的簇擁下騎馬來到關隘前,他在數百步外遠遠打量著這座關隘,儘管他已不止一次從蒲津關經過,但他還是第一次從西面,用軍事的角度來打量這座橫亙在秦晉之間的雄關。
蒲津關是修建一座小山之上,山背後便是滔滔黃河,小山樹木蔥鬱,巨石矗立,一條筆直的山道直通山崗上的雄關,不過山道並不陡峭,也不算長,只有八十餘步。
李世民用馬鞭一指關隘,對李神通笑道:“三叔看見沒有,蒲津關雖然看起來雄偉,但實際上並不難打。”
李神通和隋軍對峙二十幾天,早已摸透了這座關隘的每一個細節,李世民這一說,他便笑道:“這座關隘最大的優勢是擁有黃河天險,但對於我們,黃河天險卻沒有了,而且山上樹木太多,巨石聳立,樹木甚至緊靠城牆而生,便於進攻士兵遮擋,使關隘看起來雖然雄偉,但奪取它卻並不難。”
“那三叔為何不奪下它呢?”
李世民的語氣很平淡,但他目光裡卻透出一絲不滿,這座關隘明明可以奪取,李神通擁有一萬五千人卻不肯出力,無非是寄希望於談判。
“這個聖上沒有下旨攻關,作為臣子當然也不好擅自出兵。”
“可聖上也沒有下旨放棄蒲津關,三叔,我說得沒錯吧!”李世民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李神通。
李神通聽出了李世民語氣中的不滿,他嘆了口氣道:“世民請放心,這次蒲津關是丟在何潘義手上,也算是丟在我的手上,無論如何我一定會身先士卒,奪回蒲津關。”
但李世民要的不是李神通什麼身先士卒,他要的是李神通把軍隊交給自己,他來統一協調作戰。
沉默片刻,李世民道:“這次我奉父皇旨意奪回蒲津關和河東城,父皇給了三萬軍隊,除了我本身帶來的一萬五千軍隊外,還有就是三叔手中的一萬五千人,我需要全權指揮這支軍隊,不想麻煩三叔。”
李世民說得很直白,就是要李神通將軍隊交出來,由他統一指揮。
李唐內部同樣派系林立,這和李淵建立唐朝有直接關係,當初李世民為左都督,掌控太原之軍和後來投降的長安隋軍,李建成為右都督,他手中的三萬軍隊是他從河內郡帶來。
另外,李元吉出任太原留守,他手中也掌控五萬幷州留守軍隊,這支軍權他絕不會交出去。
另外還有李孝恭掌控的巴蜀軍和李神通掌控的三萬關中軍。
李神通的軍隊原本是關中亂匪,被他收編後納入自己麾下,手下大將諸如丘師利兄弟、何潘仁兄弟、盛彥師等人。
所以李神通承認何潘義沒有守住蒲津關是他的責任,其邏輯正是因為蒲津關守軍是他的軍隊。
李世民的坦率直言使李神通臉色有點難看,但他又無法拒絕李世民的要求,那是聖旨中的明示。
躊躇片刻,李神通只得點了點頭,“好吧!我願協助世民奪取蒲津關和河東城,我只是出謀劃策,軍隊暫時交給世民統帥。”
李神通刻意強調了‘暫時’二字,而且他也必須在軍中,防止李世民清洗整頓自己的軍隊。
李世民心中冷笑一聲,便微微笑道:“三叔識大義、明事理,小侄萬分佩服,今晚整頓攻城器械,明天一早攻打蒲津關。”(未完待續。)
第787章 火筏攻擊
黃昏時分,尉遲恭帶領百餘名士兵從河東城趕到了蒲津關,他不久前接到了王玄敬的緊急訊息,唐軍已大舉向蒲津關外增兵,這讓尉遲恭心中警惕起來。
就在前兩天他接到了韋雲起派人送來的快信,雙方的談判無法繼續,唐軍極可能會軍事破局,提醒他做好準備,看來,很可能被韋雲起言中了。
尉遲恭快步來到蒲津關關門前,王玄敬已率眾在這裡等候了,他上前躬身行禮,“卑職參見將軍!”
“情況怎麼樣?”
尉遲恭沒有停步,繼續大步向城內走去,王玄敬連忙跟上說道:“今天下午,對方數百人前來關城前視察,據卑職觀察,為首大將很有可能是秦王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