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王薄暗中有聯絡,很多人也也知道。”
“看來他的故事倒挺多。”
張鉉繼續冷笑道:“所以梁致的兩個兒子才希望息事寧人。”
王運謙細細揣摩著張鉉的心思,笑道:“卑職也勸過蔣夫人了,她也表示不要再節外生枝,太守早一天入土為安。”
這就是王運謙的聰明之處,梁致既死,作為一郡之丞,王運謙比誰都緊張,他當然不希望朝廷再派一個新太守來。
但他很清楚張鉉和梁致的矛盾,如果自己想坐上這個太守之位,他就必須站到張鉉這一邊。
張鉉聽出王運謙的表態了,便對王運謙笑道:“我會讓軍中韋長史代為處理北海郡事務,煩請王郡丞好好輔佐,我們就暫時不用給朝廷添麻煩了。”
王運謙大喜,連忙躬身施禮。“我和將軍想到一起去了。”
這時,一名士兵跑來稟報:“將軍,韋長史來了。”
張鉉點了點頭,對王運謙道:“我要和韋長史商議一下北海郡的後續安排,郡丞一起來參加吧!”
王運謙慌忙點頭,“卑職聽將軍安排!”
......
郡衙內堂。張鉉、韋雲起、劉凌以及郡丞王運謙、益都縣令趙蜀五人坐在一起商量著北海郡的後續安排。
張鉉緩緩對四人道:“梁太守不幸身亡,固然令人遺憾,但北海郡的官衙還得繼續運轉,各種矛盾和問題還得繼續解決,我們責無旁貸,王郡丞先說說吧!目前北海郡迫在眉睫之事有哪些?”
王運謙連忙起身道:“啟稟張將軍,北海郡目前有三件事最為急迫,一是益都縣和臨淄縣人口外移,北海郡的所有人口都集中在這兩個縣城內。縣城已經承受不住了,必須儘快疏散。”
張鉉又問道:“那第二件事呢?”
“第二件事就是土地問題,經過戰亂後,北海郡大片土地荒蕪,該怎麼分配這些土地,這關係到明年春耕,實際上我們只有兩個月時間來處理。”
王運謙看了一眼張鉉,見張鉉沒有說話。又小心翼翼繼續道:“第三件事就是糧食問題,我們比高密郡和東萊郡稍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有幾十萬人口,很多人家的餘糧只能維持到明年春天,在明年青黃不接的時候,糧食危機肯定會爆出來。
官府手中目前還有兩萬石糧食庫存,可就算官府兩萬石糧食全部用來賑災。也只能堅持一個月,然後饑荒肯定會爆發,說不定高密郡和琅琊郡的人也會大量湧來,那時問題會更嚴重。”
張鉉想了想道:“按輕重緩急來處理,先考慮解決第一件事。趙縣令,你對益都縣和臨淄縣人口疏散有什麼想法?”
張鉉的目光又望向縣令趙蜀,在官場上混的人大多是人精,梁致之死讓郡丞王運謙看到了機會,趙蜀也是一樣,不過趙蜀並不指望自己一步當上太守,他是希望自己能接王運謙的郡丞之職。
他心如明鏡一般,張鉉是在問益都縣和臨淄縣,不僅是益都一縣的問題,這其實就是張鉉在暗示自己。
趙蜀是縣令,更加貼近底層民眾,他當然很清楚哪些方案最有效果。
趙蜀躬身道:“啟稟將軍,從前梁太守是考慮效仿齊郡的做法,圍繞中心大城安置,這樣若亂匪來進攻,大家可以迅速撤回主城,不過卑職覺得最好考慮民眾自己的意願,畢竟關係到家家戶戶的切身利益,有的人家願意留在益都,那就疏散到益都近郊,有的人家在家鄉有土地,更願意返回家鄉,那就讓他們回鄉,我覺得不應該強求。”
張鉉點點頭,又問韋雲起道:“長史的想法呢?”
韋雲起笑道:“當初我在高密縣處理善後之事時,就發現這件事很複雜,因為冬小麥已經播下去,很多想回鄉的人又不願放棄明年夏糧的收成,如果留在這裡照顧麥田,那就會耽誤家鄉明年的春耕。
而且回鄉後農具怎麼辦?房子怎麼辦?耕牛怎麼辦?所以這種事情環環相扣,我倒覺得可以用土地置換的辦法,比如家鄉有多少土地,拿出地契來,官府就在益都縣附近也給他同樣的土地,這樣就能安居下來,既便於集中管理,又能訓練民團自保,這裡面正好涉及到王郡丞擔心的土地問題,索性一併解決。”
王運謙和趙蜀都不吭聲了,韋雲起是什麼資格,在先帝時代就是御史高官,不是他們能比得上。
而且他們都明白,這些事情張鉉肯定會交給韋雲起總攬,他們只是協助,而他們的利益只有在張鉉完全掌控了北海郡後才能實現。
果然,張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