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新人導演。想要獲得投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個簡單的資料——好萊塢電影公司每年會收到幾萬個劇本投稿,最終,只會拍幾百個。往往是幾百個愛好者中,只有一個人能出頭。其他大多數人,都是顆粒無收,混的很慘。
正是因此。美國的獨立電影運動爆發了,一些電影愛好者,用很簡陋的工具,很低的預算,自己拍攝電影作品。往往幾千美元、幾萬美元,就拍出了一部作品。這種小成本的獨立電影,大多數都是拿去電影節參展,如果能獲獎了,甚至。可以在一些小眾的電影院線上映。
有些小眾的獨立電影,甚至成為了票房市場黑馬。幾萬元成本,斬獲了幾百萬、幾千萬,甚至有上億票房的逆天存在。
這就更吸引很多電影愛好者,紛紛開始拍攝獨立電影。獨立電影,就像是草根創業一般,絕大多數,都是血本無歸的。但有些成功的案例。激勵者無數愛好者,前仆後繼的參與。
在中國電影市場。雖然不存在好萊塢八大電影巨頭那種存在。但是,獨立電影同樣興盛起來。第六代導演們開始登上電影舞臺,是從獨立電影開始。
中國第六代導演,按照時間算起,應該是從85年開始。其中,85年的青年導演王小帥、張元、唐大年、婁燁、路學長、管虎等等北影畢業的學生為主。後來又把中戲的一部分導演也劃分在內。
這批導演絕大多數都拍攝獨立電影,參與海外電影節和電影獎,拿獎之後,國內就被禁。
之所以,第六代導演海外拿獎之後就被禁。因為,他們的電影大多數沒有得到電影局的批准和支援。
當年,第五代導演是拿著國家的錢,拍攝個人的片子,榮譽歸個人所有。張藝謀、陳凱歌都是趕上好時代。
而第六代導演時期,國內經濟轉型,國產電影公司自身難保。新畢業的導演,很多人畢業等於失業,已不像第五代導演可以那麼走運。更不像後來的國內電影市場大興,無數商人爭搶新人導演那麼不愁市場了。
所以,第六道導演們畢業後,最大的困惑是自身的出路問題。國內電影製片廠沒有給他們安排工作,由於電影廠效益很差,老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了。更不會招新人,也不會給他們這些菜鳥的電影投資。
而商業片,他們試過了。由於,他們大多數都是藝術片導演,拍不出觀眾愛看的片子。所以,走國內商業片路線,更是不可能。
因為,國內電影教育體制,並不是教商業電影的。所以,很多導演出道時,如果是學院派的,往往很難拍出觀眾喜歡看的電影。
比如,在80年代,張元拍的一部電影《媽媽》僅僅幾萬塊錢投資的小成本電影。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部電影非常糟糕,僅在國內製作了6個複製。這證明了,第六代導演剛剛出道,商業上是一敗塗地的。
但這部很冷門的電影,卻是參加了歐洲電影獎項,拿到了大獎。在幾十個電影節參展之後,張元似乎踏上張藝謀、陳凱歌等等第五代導演的老路,成為國際電影節中關注度很高的中國導演。
但……問題是,張藝謀和陳凱歌他們當年參展,是國家支援和批准,他們出去拿獎是文化交流和為國爭光。
張元的電影《媽媽》在國際上參展,卻從未獲得有關部門批准。按照政策法規,這是不允許的。所以,張元就成為禁片導演。
但國內被禁,貌似並不影響他海外參展拿獎,甚至,還拿獎的電影,還可以在海外文藝院線上映。一部小眾電影,對於大公司而言是雞肋,但賺幾十萬元甚至百萬元,還是有可能的。能賺這麼多,對當時的國內的導演們而言,已屬於天文數字。
張元嚐到甜頭之後,又拍出《北京雜種》、王小帥拍《冬春的日子》,何健拍《懸戀》、賈樟柯拍《小武》……都是海外拿獎,國內被禁。
當然了,為了迎合外國電影獎,抹黑中國人自然的難免的。於是,越是抹黑中國,國內越是敏感的性、政治、殘疾人、少數民族、小偷、性工作者等等話題,就越是容易拿獎。於是,第六代導演們創作的電影,越來越偏激,跟國內電影局之間的對抗情緒,也是越來越高,甚至,逐漸有的導演以被禁為榮。彷彿,以禁就紅了,上了禁片導演名單,海外拿獎就更容易了。
不過,隨著國內的電影市場逐漸火了起來之後,這些上了黑名單的導演,開始請願,要跟高層對話。
以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張獻民等等最出名的幾個禁片導演,開始上書,尋求跟高層對話。帶頭請願的有七個人,合稱獨立電影七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