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白恩銘那麼豪闊,但是幾十萬的身家還是很篤定的。他擔任總編的《清流報》可是和《大公報》其名的報業巨頭。在讀書人當中的地位尤勝過《大公報》,由於《清流報》是靠李宗羲這個“清流”才起來的,所以白恩銘很慷慨的給了他一成股份,還讓他在蘭香書院掛了個院長的名頭,也領了一成股份。現在光是這些股份,每年的分紅就有好幾萬銀元!而且他還發賣了自家在四川的田產後在香港和新加坡買了大宅子,現在全都升了值。若是當年去給朱皇帝做官,恐怕是攢不起這樣一份家當的。
聽到朱皇帝吹捧的話,他也只是矜持地笑了笑。心裡面卻仔細思量了一番,覺得皇帝的話很有道理。如果他真的當了大明的御史(大明沒有御史這個官),他又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風聞言事嗎?現在《清流報》、《大公報》、《士林報》、《工商時報》還有另外幾十上百家的報紙,不正在做這樣的事情嗎?這幾年來,被報紙揭露出貪腐昏聵而丟官罷職的官員,可比以前讓御史彈劾下臺的官多了10倍!而且他是做過官的,知道什麼事瞞上不瞞下。在哪朝哪代,皇帝老子知道的真相永遠是最少的,他們身邊真沒有幾個敢說真話想說真話的,現在朱皇帝每天只要開啟報紙,上面就有大明帝國的真實情況了。什麼地方受了災,哪裡的老百姓飢寒交迫,有什麼地方有人在鬧事,甚至大米多少錢一斤,雞蛋多少錢一個,統統都能知道!別的不說,至少沒有人敢賣60兩銀子一個的雞蛋去坑朱皇帝的銀子……這洋人的報紙,還真是一個好東西啊!
正在他感慨的時候,朱皇帝又開始說話了,“李主編,不如和朕一起出去走走吧,你是辦報紙的,有義務將國際上面的真實情況告訴大明的百姓,大明絕大部分的老百姓,終其一生,都沒有出國的機會,他們只能透過你的報紙,瞭解外國。所以你這位報紙主編,還是應該出去看看,真正瞭解世界之後,才能把一個真實而精彩的世界介紹給我們的國民啊!”
“皇上要在下陪著一塊兒出洋?”李宗羲臉上的表情頓時精彩了起來,這可是個好機會,又能看世界,又能接近皇帝。。。。。。
“是的,不止是你,《大公報》、《士林報》、《工商時報》都要派人跟著朕出洋!現在是時候讓大家去看看洋人的國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了。”(未完待續。。)
第894章 12萬VS10萬
大明皇帝將要訪歐的訊息,是指1855年3月初傳到俄羅斯帝國首都彼得堡的。
此時雖然已經是初春,但是冰雪消融中的俄羅斯帝國首都,在有心人看來,還是那麼的寒冷,似乎比冬天的時候,還要更冷一些。因為氣候轉暖將意味著新的軍事行動將在橫跨歐亞大陸的遼闊戰場上面展開。
幾次歡送俄羅斯陸海軍出征和歡慶勝利的熱鬧場面已經成了過去。街頭上還殘留了一下那時掛起的標語和旗幟。但是在孟春的陽光底下都已經褪了顏色。
雖然俄羅斯軍隊還在大部分戰場上面保持優勢,但是俄羅斯的經濟卻已經顯出了疲憊。這個農奴制國家自彼得大帝時代起,一直都是歐洲排得上號的軍事強國。但是她的經濟卻是很不如人意,特別是自拿破崙戰爭以後,西歐和中歐的國家或多或少保留了拿破崙皇帝給他們帶去的變革。舊的王朝雖然得以恢復,但是舊的封建制度卻經歷了一次大掃除,再也無法回到18世紀了。唯有擊退了拿破崙大軍的俄國,一切都原封不動。因而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也是所有歐洲強國之中發展最慢的,俄國的鐵產量,也從18世紀的世界第一,掉落到了眼下的世界第六,甚至被興新的中國所趕超。
而俄國財政也是理所當然的一團糟糕,根本無力支撐這場規模宏大的戰爭。早在戰爭開始之初,俄國經濟就因為英法等國的封鎖陷入了危機傳統的出口市場都對俄國關上了大門,俄國的糧食和資源無法出口。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而軍費開支異常高昂。無可奈何之下。沙皇政府從1854年起就開始引鴆止渴。用濫發紙幣的辦法應付越來越大的軍費開支。而濫發紙幣的後果,則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和市面蕭條。
不過更糟糕的還不是經濟,而是出在軍工和兵源之上。俄國的軍事工業已經沒有辦法支援越來越大的戰爭規模了……沒有足夠的鋼,沒有足夠的機床,沒有足夠的技術工人,沒有足夠的化工原料,需要向普魯士進口的東西多的讓人難以置信!能賣給普魯士人的,除了糧食還是糧食。可是普魯士本身又偏偏不是很缺少食品。
另外,擁有3000多萬人口的俄羅斯帝國,現在居然連“灰色牲口”的數量也不大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