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向朱明求援或者是棄漢城逃亡的事情都議論了好長時間拿不定主意,最後朝鮮國王李奐又一病不起。根本無法行動,只能躺在昌德宮內等著八旗兵來“保護”了。
本來奕欣等人只是想來朝鮮搶一把就走,沒有考慮過讓朝鮮內附成為大清之土。但是佔了漢城之後,瞧見漢城街道上面摩肩接踵的朝鮮民眾,北清君臣都不由自主想到了昔日繁華熱鬧的北京城和眼下蕭條得不成樣子的盛京。現在的北清,雖然還有萬里之土。但卻只剩下一百多萬國人,而且老弱婦孺的比例太高,能夠生產作戰的青壯太少。稍有閃失,就要落個有國無民的下場。
因而才會有“朝鮮自請內附”之事。
御座上的奕欣也猶豫不決,幾度想要開口。卻沒能發出聲音。
朝鮮的千萬人口,他是很想擄為已有的。但是大明的戰爭威脅,他也不敢視若無睹。而且他也知道歷史上滿清搞剃髮易服惹出了多少反抗,如果現在在朝鮮搞這一套,極有可能激起民變,朱明在趁機來攻,好不容易恢復點元氣的大清,恐怕就要毀於一旦了。
另外,他也不能不考慮自己好不容易才積攢起一點的威信。現在是“抗明援朝”得勝,只要帶著戰利品和掠或的人畜浩浩蕩蕩回了盛京,就能堂堂正正坐上龍椅,成為大清皇帝,而不是現在這個攝政恭親王。
可要是自己在朝鮮兵敗,狼狽逃回盛京。下面的眾臣還會擁護自己當皇帝嗎?但是,靠北清現在能夠掌握的一百多萬人口,又能夠維持多長時間呢?要知道在戶部賬面上的120萬大清之民中,有80萬是八旗子弟,無需繳納任何稅款!這大清一國,能靠40萬追隨而來的漢民供養?若不允朝鮮內附,大概用不著朱明來攻打,大清就要因窮而亡了。
看著吵得面紅耳赤的幾個顧命大臣,恭親王就覺得無比悲涼,他從道光皇帝手中接過來的攤子實在太爛,想不當亡國之君都難,現在就是拖延些日子,也對得起大清的列祖列宗了。
恭親王暗自哀嘆“孤非亡國之君,可偏偏接手了一個必亡之國啊!”
今天這場議論最終沒有得出結果,反正朱明大軍還沒有進攻的跡象,也就不忙著決定要不要跑路了。
回到了景福宮寢殿,書房之內已經有兩個頂戴花翎的臣子在恭候了,看見恭親王進來,就要大禮叩拜。
“免禮,都坐,坐下說話……傅方,肅順,八旗朝鮮的事情弄得怎麼樣了?”
來訪的原來是歷史上那位恭親王的對頭愛新覺羅。肅順和在滑縣會戰中斷了一臂的富察。傅方。
這兩人算是現在北清少有的能戰之將,所以得到了恭親王的重用,現在是八旗朝鮮的左右大都統,負責徵召朝鮮勇士參加八旗新軍。
順便提一下,北清目前也在醞釀一場改革,不過不是什麼立憲法、開議會的改革,而是一場“八旗復古運動”。所謂八旗復古,就是要鞏固和加強八旗軍制,將北清治下的臣民全部納入八旗體系,兵民合一,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希望透過這場改革,將原先鬆散不堪的八旗子民最大限度地凝聚動員起來,恢復到往昔八旗鐵騎,天兵無敵的時代。
雖然純屬妄想,但卻是恭親王現在所能想到的最佳辦法了,否則靠那麼點人口是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同太平天國和朱明鼎足而立的。
而且“復古”的八旗除了原有的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之外,還增加了八旗朝鮮和回八旗兩個新成員。其中八旗朝鮮當然是在朝鮮招募,計劃招十萬戶,四十萬口,編為八個旗,每旗兩萬五千戶,十萬口,有兵兩萬五千人。
回八旗則由惠親王奉命大將軍綿愉在甘陝和新疆自行招募,招多少則由綿愉和僧格林沁自行決定,盛京方面不會過問。
另外,追隨恭親王到滿洲的漢人也一律編入了漢八旗。不過漢八旗的待遇和規制同滿八旗、蒙八旗、回八旗、朝鮮八旗是不一樣的,他們不需要當兵出征,但是必須負擔重稅,是北清朝廷主要的稅賦來源!
“回恭王的話,八旗朝鮮的招募已經完成,朝鮮之民慕我大清之威儀,皆願為我大清之前驅,因而踴躍應募。”肅順拱了拱手,開口都是套話。
不過招募八旗朝鮮的事情的確比較順利,因為朝鮮這裡人多地狹,無地貧農極多,恭親王以滿洲的肥沃土地為餌,又有免除一切稅賦的優惠條件,要是招不到人才奇了怪啦。
當然,這也朝鮮的訊息閉塞有關,應募的朝鮮貧民只當是天上掉餡餅,可以成為上國貴人,沒有幾人知道大清上國實在已經破落不堪,滿洲的土地可不好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