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撤退了,可是在半道上遇到官文帶來的兩協馬隊,又折返回來,在五里河北面展開,同軍軍第四師的一個騎兵大隊夾河對峙。
彭玉麟和劉麗川就在靠近海岸的龍背山上設立了遼東鎮和第四師的中軍,這座小山頭是附近一大片區域的至高點。從山頂往下望去,整個戰場的形勢就一覽無餘。
“居然還把寧遠州和錦州的兵引來了。”彭玉麟笑了笑。“也好,就在這裡和清韃打一場大的。我本來擔心他們棄城遠遁,在滿洲的老林子裡和咱們周旋,這可就有點麻煩了。”
劉麗川看著下面正在安營紮寨的第四師官兵,皺眉道“彭總鎮,咱們雖然還有一師兵,可騎兵只有300,怕是破敵容易殲敵難。那個土圍子裡的八旗兵是跑不掉了。五里河以北的六千人要留下可不易。”
大明的根據地雖然富庶,但卻不大適合養馬。所以朱明的騎兵一直是“少而精”的路子,玩不了北清的大騎兵。因而朱明現在的情況和宋朝差不多,對上馬背上的敵人是“易敗難滅”。如果北清的馬隊拍拍屁股走人,彭玉麟和劉麗川還真的只能乾瞪眼。
“他們要走,我可沒興趣留。”彭玉麟大笑道,“八旗有馬隊。咱們大明有海軍!他們是想走就走,我是想打哪兒就打哪兒!這遼東千里海岸,處處都是漏洞。”
他一指海上的艦隊“可以讓艦隊載一團陸師和東江鎮的水師去襲海城、蓋平、牛莊、金州等地,破其城、逐其民、毀其家園!如此北清要麼棄地北退,要麼厚集大軍與我決戰……”
彭玉麟的話還沒說完,遠處突然傳來了隆隆的馬蹄聲音。戰場上的鑲藍旗馬隊開始沿著五里河向北運動了。
“看來清韃沉不住氣了,麗川,能一戰而破之嗎?”彭玉麟笑吟吟地問劉麗川。
劉麗川冷冷一笑“只要他們敢來,保管殺個片甲不留!”
……
公元1849年6月25日清晨。遼西五里河西岸,直到遼西丘陵邊緣的曠野之上。兩支各有6000人左右的大軍正在擺開戰陣。
官文其實是帶著些僥倖心理頭皮下令渡過五里河的。五里河對岸的寧遠前寨已經被明軍包圍了,再向東南30華里就是那座曾經讓袁崇煥出名的寧遠城。那裡更靠近太平軍控制的山海關,是滿清對抗太平軍的前哨,所以沒有部署心服的滿八旗和蒙八旗,而是擺了5000“回八旗”。其實也不是八旗軍制,只是從北京跟著恭王跑出關的回民(北京城裡是有不少回民的)所組成的,由道光27年的進士馬新貽指揮。
之所以用他們守寧遠老城,就是因為他們回民和太平天國在宗教信仰上的對立。回民不似尋常的漢民,只有有田分有飯吃,拜上帝就拜上帝吧,宗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神聖的事情。所以不必擔心他們在打太平天國的時候不賣力氣。
可是回民和明朝的關係一直不錯,歷史上還有“十回保一漢”的傳說,那一漢就是朱元璋。現在朱明已經登陸遼東,寧遠老城的5000“回八旗”可難保沒有投明的心思。因而之前官文派了塘馬去命令馬新貽撤兵往朝陽而去,可是馬新貽卻回報說準備帶隊出寧遠老城東進,打算和官文東西夾擊登陸的明軍。
官文得知這個訊息,覺得有些機會,也不求殲滅登陸的一萬多明軍,但求能暫解寧遠前寨之圍,把困在寧遠前寨裡面的一萬多旗人接去錦州城。正是抱定了這樣的心思,在部下列陣完畢之後,官文也不下令進攻,只是和對方遙向對峙,實際上是在等馬新貽兵到。
“師長,韃子似乎不打算進攻,和咱們隔著有五六里地就列陣了,看來是在等援兵過來吧?”第四師的參謀長站在馬背上,用望遠鏡觀察了半天,才坐回馬背上對劉麗川說道。
劉麗川哼笑一聲“有援兵好啊!要是能把整個遼地的兵馬都吸引到寧遠,一戰全打光了,遼土不就恢復了?”
參謀長點點頭“師長,既然韃子不攻,咱們不如挖壕據守……用壕溝把五里河同龍背山連起來,徹底圍死寧遠前寨。”
劉麗川望了望四下的戰場,對寧遠前寨的包圍只是初成,登陸的一萬多大軍還沒有個鞏固的據點,的確需要構築陣地。於是下令道“去把鐵絲網拿出來佈置好……這東西對付騎兵應該還有點用。”
鐵絲網是朱濟世在百忙之中“發明”的,其實就是說了個設想,讓蘭芳行的洋人工程師去弄的。這個東西雖然大名鼎鼎,但是並沒有多少難度,歷史上是個美國牧童在1867年前後發明的,一開始就是用來圈養牲畜的,拿來對付八旗的馬隊倒挺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