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下達撤兵命令。留下八旗朝鮮的7萬多人守寧錦一帶的城池堡寨,遲滯明軍,掩護他的滿蒙心腹還有數十萬遼西旗民,倉惶北撤,往盛京而去了。
第475章 祖宗之民才是關鍵
大勢去了……
天德皇帝軍中,隨駕親征的大清重臣們都在心底這麼哭喊著。
不是大清的大勢去了,而是北清的大勢去了!
寧遠之役慘敗收場,明清兩軍的差距在這場大戰中也展露無遺。參加過滑縣會戰的清軍將領都已經在心裡得出了結論,明軍遠比太平軍強大!北清的八旗兵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戰勝他們的。有了這樣強大的明軍,朱濟世要不了一年就能平定中原,最多兩年就能掃蕩滿洲。而後北清向哪裡去?喀爾喀蒙古,還是西北之地?所有人都明白,北清已經完了,再也沒有復興的時候了。
而且還有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眼前的這一關,北清還能不能過得去?遼陽已經在明軍兵鋒之下,守在那裡的是滿洲正藍旗和蒙古正藍旗的兵,其中滿洲正藍旗有一萬兩千人,蒙古正藍旗有三千人,攏共一萬五千人的守軍,能擋住如狼似虎的數萬明軍?遼陽一陷,大清祖宗之陵所在的盛京,必然是朱明的下一個目標!而盛京的守軍也是一萬五千,同遼陽一樣……這盛京能守到天德皇帝的主力回援嗎?
就算天德皇帝帶著滿蒙八旗的精銳回援,會不會又是一場寧錦之敗呢?若是天德帝再敗於盛京,北清大概就要壽終正寢了吧!
“皇上,不能往盛京去啊!那可是個陷阱,去了咱們大清最後的骨血可就盡失了……”
“咱們的滿蒙心腹號稱15萬,實際上還不到10萬。其中真能戰者不過5萬……這5萬人是咱們大清的命根子,要是打沒了,咱們到了漠北到了西域都要挨欺負的!”
“皇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穆拉維約夫將軍說了,他們俄羅斯國是支援大清遷都黑龍江或是是漠北蒙古的。”
天德皇帝乘坐的龍輦裡面,顧命大臣桂良、賽尚阿和耆英三個人正在苦苦相勸。都是在勸天德皇帝奕欣跑路。道光皇帝守北京的教訓就在眼前,人都讓太平天國捉了去,成了“清徽宗”,這天德皇帝可不能再去當“清欽宗”了。
“可是祖宗之陵還在盛京,祖宗之民也大多在遼西、遼東,焉能盡棄?”天德皇帝嘆了口氣。
耆英看了看左右的桂良和賽尚阿,忽然嗨了一聲,給奕欣重重叩了個頭“皇上,不如暫時嚮明朝稱臣吧!”
天德皇帝一愣。呆呆望著耆英,張著嘴一時說不出話來,跪在耆英身邊的賽尚阿也重重磕頭道“皇上。奴才附議。現在……也只有這個辦法了,只要能保住盛京,保住一百幾十萬祖宗之民,大清就有復興的一天!”
天德皇帝又看看自己的岳父桂良,桂良嘆了口氣“皇上,奴才也是這個看法。奴才願意往菊花兒島一趟。去和大明天子談判……”
天德皇帝苦笑一聲,合著這仨是商量好了來勸自己嚮明逆屈膝投降的!這一投降,大清亡國之君就非自己莫屬,早知道就不該稱什麼帝。
馬車裡面一片死寂,奕欣沉默了許久。才嘆口氣道“向逆……大明求和也不是不行,就怕朱濟世不會允許我們保留盛京。不會讓咱們再留在遼東、遼西……”
盛京是明朝的瀋陽,明朝的遼東鎮是九邊重鎮之一。這遼東、遼西的土地,都無可爭議屬於大明王朝的直轄土地。朱濟世一直高舉復明大旗,當然要恢復當年的遼東鎮,豈容北清繼續佔據盛京?肯定也不會允許旗人再滯留遼東、遼西。
耆英道“皇上,咱們大清的地盤可不止滿洲,內外蒙古、新疆、甘陝、西藏這些地盤都是咱大清的。惠親王和僧格林沁都是皇上的臣子。俄羅斯的穆拉維約夫將軍說了,只要咱們能帶著兵馬部眾去蒙古、去甘陝,他們俄羅斯還是願意繼續支援大清的。所以咱們可以把遼西、遼東都交給大明,只要能保住80萬滿洲蒙古的祖宗之民!”
奕欣聽他這麼一說,眼前頓時一亮,賽尚阿和桂良也連連點頭。大清還是有許多土地的!即使失去了遼西、遼東,大清也能生存下去。現在的關鍵是保住80萬祖宗之民——至於漢軍旗什麼的就算了,這核心的80萬祖宗之民要是被明軍都殺了,大清才真是沒救了。
如果朱濟世這個穿越客在後世真的用點心思研究一下歷史的話,他現在就不會為怎麼全取遼東、遼西,怎麼整治旗民而煩惱了。
因為他現在已經捏住了大清朝的命門七寸!便是遼東、遼西的幾十萬滿蒙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