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在化解旗人的疑心上面了。
兩個人正商量怎麼向旗人主子表忠心的時候,大帳的門簾忽然被人掀開,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濟大步從外面走了進來。
“滌翁,大哥,發現粵匪的馬隊!”
曾國藩和江忠源同時站了起來,互相看了一眼,江忠源急急問道“有多少人?主將是何人?他們的兵到哪裡?”
“不知道。”江忠濟搖搖頭,“派出去的夜不收大半沒有回來,回來的人只說遭遇到粵匪的馬隊,其餘就一概不知了。”
這算咋回事?湘軍裡面沒有大隊騎兵,只有少量用於偵察的夜不收,也不是多專業的騎兵,不久之前都是湖南的農夫,勉強能騎馬而已,如果遇上敵人的精騎自然只有死路一條了。
“粵匪……怎麼會有騎兵?”
“該是皖北的捻黨,張樂行部。”門外又進來一個五短身材的漢子,相貌極是端正,正是河南按察使袁甲三。跟在他身後的還有河南知府郭嵩燾,南陽知府胡林翼,還有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等湘軍將佐。他們都是聽到有粵匪馬隊靠近的訊息急忙趕來曾國藩的中軍大營的。
“不如退往中牟縣城,背靠城池和逆賊交戰吧。”江忠源提出了建議。
說起來讓人啼笑皆非,現在曾國藩軍中倒是有不少歷史上的湘軍名將,但是這些湘軍名將現在並沒有成長起來,充其量跟著法國軍事顧問學了點皮毛,除了長沙守城戰外,也沒打過仗,野戰的經驗半點也無。若是法國軍事顧問還在,或者可以靠他們來指揮排兵佈陣。但是法國臨時政府的調令也已經到了曾國藩軍中,所有的法國顧問全部撤離,還剩下一些洋教習多是原來西洋軍隊的老兵,根本不能指揮幾萬人的征戰。
所以想來想去,似乎只有守城比較保險。
“這也太怯了吧?”曾國藩不大甘心地道,“三萬湘勇,俱是洋槍洋炮,還是西洋軍官調教出來的,現在只是見到幾個粵匪騎兵就灰溜溜跑到中牟縣城去死守……”
“大哥,還是出戰吧!無論如何都要打一仗,要不咱們來河南作甚?不如舒舒服服留在兩江呢。”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嚷嚷著要出戰。
“滌丈,是得打一打,否則各方面都不好交代。”郭嵩燾也附和道,“僧貝勒讓咱們來探虛實,打一打才知道虛實。若是粵匪主力,僧貝勒也不會見死不救吧?”
曾國藩躊躇片刻,還是同意了曾國荃、郭嵩燾的建議,下令江忠濟、曾國荃、曾國葆三人各領三營湘勇出戰,分三路向西搜尋前進。
此時湘軍的編制並不是完全模仿歐式軍隊,而是半中式半歐式,營則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一營兵約有800到900人,武器是洋槍,有加爾各答廠的褐貝斯,也有佛山出品的仿褐貝斯,通常還配屬兩門9磅炮。營下面則是哨隊,相當於歐式軍隊的連,哨隊下面是棚,相當於排。而營以上並沒有類似於團、旅、師的編制,而是落幹“大營”,這種“大營”並不是正規編制,而是幾個湘軍大頭目所直接掌控的部隊的總代號。如曾國藩的嫡系稱“吉字大營”,江忠源的嫡系稱“楚字大營”,胡林翼的兵叫“潤字大營”,郭嵩燾的兵稱為“仙字大營”。 每個“大營”所轄的“營”數量不一,曾國藩的兵最多,江忠源次之,胡林翼、郭嵩燾的兵較少,各自不過三個營頭。
所以曾國藩並沒有調集他們的部隊出戰,只讓自己的兩個弟弟和江忠源的弟弟帶著九個營頭出擊,其實也是沒頭沒腦的瞎指揮。攏共八千兵還拆成三分,又沒有騎兵遮護,倒真是曾國藩屢北屢戰的打法。
第363章湘軍鬥長毛之開始
太平軍的騎兵哨探也撒了出去,他們都是成天侯張樂行的部下,土生土長的中原人。這個時代中原並不缺馬。雖然尋常的農民當然養不起馬,但是這些出則為匪,歸則為民的捻匪家中一般都是有馬的,而且幾年的捻匪幹下來,都練就了一身高超的騎術,還有幾種他們在打家劫舍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馬隊戰術。
如他們的騎兵哨探,為了不引人注意都是著便衣出戰,十餘人一隊,散成一個扇形進行搜尋,但彼此間相聚不遠,一個呼哨就能聚集作戰。作戰方式則是肉搏為主,慣用的武器就是馬刀和弓箭,洋槍他們是沒有的。但是十幾騎排成一線的衝鋒也極有威力。遇到小隊的官軍步兵往往一衝就垮,落單的官軍騎兵也不是他們的對手。因而在皖魯蘇豫四省交界的平原上,捻軍的野戰是少有對手的。這一次曾國藩的湘軍的夜不收就著了他們的道,被砍了好幾十,捕了十七八,審問之後,湘軍的情況便被楊秀清、張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