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濟世笑著攤開了手“其實也沒有花多少,實際上我的蘭芳洋行的工程師們找到了低成本鍊鋼的辦法,所以我可以用比較低的價格得到一定數量的鋼軌。”
貝色麥轉爐法的出現三年多以來,蘭芳行在這方面已經投入了巨資,花費了上千萬元用於升級和擴建鋼鐵廠。在遼陽、應天、大冶等地興建了30臺2噸級的貝色麥轉爐,將鋼的日產量提高到了200噸以上,1853年的預計年產鋼可以突破6萬噸,其中鋼軌有4萬噸之多!到1854年鋼產量還可以再增加30%,已經能夠挑戰大英帝國的世界第一鋼鐵大國的鋼產量了(1850年6萬噸)——當然只是鋼的產量接近英國,如果比生鐵產量大明還不及英國的兩成。1853年的預計產量還不到40萬噸(其中蘭芳行的產量有28萬噸),同法國和德意志邦聯的鐵產量相當,遠遠高於俄國的二十多萬噸。
可以說,這個時空早起步四十多年的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不但迅速而且也比較順利。究其原因,無非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罷了。
首先如蘭芳行這樣的大型鋼鐵軍工聯合企業雖然屬於皇室財團,但卻是不折不扣的私人企業,以貝色麥為首的管理層還持有股份。在1853年初還公開發售了股票。其經營完全是市場化的,和歷史上的漢陽鐵廠完全不具可比性。
其次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強大金融體系為中國鋼鐵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而歷史上中國的金融體系長期受制於人,由滙豐銀行、華俄道勝銀行、朝鮮銀行、金正銀行等外國銀行充當扮演著準中央銀行的角色。造成國內資金成本過高,融資極為困難。
第三個主要原因則是眼下的中國有獨立自主的關稅保護體系,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