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7部分

多如此,要砍伐樹木、開墾土地、興修水利、購買牲畜……是要投入大量資本和精力,而後才能日進斗金的。朕知道你們這些人家裡大多有土地,可是你們除了收租之外,有人經營過土地麼?有人往土地裡面投過銀子嗎?”

在場所有的官員都同時搖頭,誰吃飽了撐的往地裡砸銀子?這地反正是租給佃戶,到時候只管收租就行了。

朱濟世也搖起了腦袋“你們這些地主把地租給佃戶就萬事大吉了,可是佃戶呢?他們有銀子往地裡砸嗎?恐怕也是沒有的,要不然他們就不會當佃戶了。所以我們大明本土的田地不知道多少年沒有好好投入,沒有得到妥善經營了……在南洋是什麼賺錢就種什麼,而在我們大明則是什麼容易把肚皮填飽就種什麼,農業不是一門生意,而是一種維護穩定的手段。可是對如今的大明而言,這樣的手段實在沒有太多必要了。”

說到這裡,朱皇帝忽然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地主養活佃戶,還是佃戶養活地主?

答案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身兼農業資本家身份的朱皇帝看來,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從牟利的角度來說,現在南洋的資本主義大農場模式肯定是最好的,單位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土地生產率在這些農場當中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為農場主謀取了最大的利益。

可是在大明內地的租佃制下,農業生產的目標是獲得最大的單位產量而不是最大的經濟效益。換句話說,這樣的農業生產模式就是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中國的人口之所以會繁衍到數萬萬,恐怕同這種農業生產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而歷史上,中國的土地革命則是將這種一切為了餬口的農業生產模式發揮到了極致。

不過現在,朱濟世卻打算將中國的農業模式引上另一條道路,一條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的資本主義農業的路子上去。因為在不遠的未來,大明帝國會有足夠多的土地來保證四萬萬甚至是六萬萬、十萬萬人口的口糧供應,根本用不著將大量的勞動力束縛在有限的土地上面進行單位勞動生產率很低的勞動。因為這樣的低效益勞動是永遠不會為中國農民帶來富裕的,同時還會成為中國城市化、工業化和對外擴張的一大障礙!

第587章 挖牆角和大移民

什麼賺錢種什麼,怎麼賺錢就怎麼種地的道理,在大廳裡面的縣太爺們聽來,當然是猶如天書一般,基本上是聽不懂的。

畢竟這些縣太爺基本上都是有“功名”在身的儒官,不少是前朝的進士,剩下的起碼也是個舉人。雖然儒生士大夫在後世的形象不佳,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毫無疑問的精英領袖,在地方上聲望極高。所以朱皇帝也不得不用他們來穩定地方。但是這些士大夫在當官之前的主要精力都用來讀聖賢書了——科舉可是很難考的,按照現在山西巡撫苗沛霖的說法,都是“將此身誤了窮經”的主兒,除了少數還學過一點“經世致用”之學,大部分就會做八股文章,哪裡懂什麼經濟?哪懂什麼生意經?

不過由“資本主義農業”扯出的另一個大問題,有些儒生官兒卻是知道的,如果按照南洋農場的模式來種地,那麼多的貧下中農怎麼辦?

有懂些農事的官員粗粗一算,就搖頭連連。

現在大明的總人口估計已經接近了四萬萬,幾乎全部集中在十六個“漢地省”(不包括遼東、陝西和甘肅)當中,而且其中九成是農民,差不多有三億五、三億六的樣子,而十六省的耕地面積不過十一億畝。也就是平均一個農民三畝田地,如果按照勞動力計算,一個勞動力大約耕種五六畝田。要是大量使用畜力,也不搞精耕細作的話,一個勞動力耕種二三十畝地是沒有問題的。雖然每畝單產肯定會下降一些。但是不會太多。能夠節省四分之三的勞力肯定還是合算的。可省下的四分之三人口該去做什麼事情?這些人如果沒有地種,沒有飯吃,這天下還不要亂套!

這個問題一提出來立即就得到了與會大部分官員的贊同,眼下太平天國運動的餘波未熄,大傢伙可都才領教到農民起義的威力!沒等朱皇帝解釋,盛康就提出瞭解決辦法,殖民啊!

眼睛不要光看漢地十六省,還有東北。還有南洋呢!東北土地肥沃,面積又廣,而且有大片大片的平原,發展農業的條件比十六省中的大部分地區都好。而南洋的條件更好,大明控制的蘭芳大公國有兩個廣東那麼大,雖然土地不夠肥沃,但是氣候溫暖溼潤,非常適合種植經濟作物,糧食生產的條件也不比漢地十六省的平均水平差。暹羅、沙撈越王國、英屬馬來亞現在都敞開大門歡迎中國移民。越南早晚也會被大明打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