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復存在,太平天國的地方政權又基本無效,而且還大部分跟隨洪秀全撤往陝甘。因而朱明朝廷根本沒有原來的行政體系可以利用,只好對中原四省實行短暫的軍管。
軍管中原的敕令在3月初正式下達,苗沛霖轉任河南巡撫兼提督,以苗家軍接管河南民政,同時撤銷淮北行省。恢復清末蘇魯豫皖四省邊界。任怡江兼任山西巡撫,以陸軍第六軍軍管山西。黃植生兼任直隸巡撫,以陸軍第三軍接管直隸民政。林汝舟任山東巡撫,以林系練軍軍管山東。同時設定北京留守一職,以岷侯朱原善鎮守北京,看護天壽山皇陵和北京周圍的皇家園林。
此時春荒和春耕已經同時到來,山東、山西、河南、直隸四省有數以千萬的農民連口糧都成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救濟,只怕又要釀成民變,雖然朱大皇帝不怕這個。但最好還是別發生。為了籌集到救助北方貧民的糧食,朱濟世不得不取消了祭掃天壽山皇陵的計劃。提前返回應天去和內閣、立憲議會商量向南方各直轄省份加徵臨時捐稅和加快移民開拓東北、蘭芳的事情。
……
“傑森,這是我考察了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之後,所制定的農業集體化制度。其實太平天國的《朝田畝制度》有一個很大的漏洞,他們只是在產品分配的問題上實行了gc主義的原則,但是在農業生產上還保留了小農經濟的特點,所以必然是會失敗的。改進的辦法就是集體化,成立集體農莊。農莊應該以家庭為單位,實行共同勞動,不過考慮到中國的國情,仍然需要保留家庭作為最基本的農業生產單位。集體農莊的土地應該是國家所有的,由集體農莊和國家簽訂長期租賃合同。然後再將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給每個家庭,每個家庭擁有的土地應該在30華畝到50華畝左右,這些土地是必須要有的,如果靠人均三五畝地,無論如何都不能讓農民擺脫貧困。
而集體農莊的管理者應該由全體成年成員投票選舉,實行自治,不僅要管生產,還應該管生活管教育,每個農莊的規模應該在100戶左右,應該擁有自己的醫生、老師、會計,擁有一家小商店向成員出售生活必需品,耕牛、馬匹、馬車等大型生產工具和牲畜應該是屬於集體農莊的財產,每戶家庭應該擁有相應的集體農莊股份,從而成為集體農莊的主人。
集體農莊對外應該是一個經營性團體,必須要考慮盈利,盈利由全體成員分享,否則就會步歐文農場(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美國成立的集體農莊)的後塵。而且國家應該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用來向集體農莊平價出售生活必需品和以合適的價格購買集體農莊的產品……”
剛剛在河南、直隸、北京等地考察了一番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恩格斯大神也回到了應天,正在瑪麗亞堡做客,還很熱心的給朱濟世的“集體化殖民”出主意,提出了一個非常先進的“農業集體化”方案。朱大皇帝則一臉嚴肅的聽著,還不時在一個小本子上做著記錄。
他雖然在濟南的時候就定了用集體化來推進殖民開拓的大方向。但是大方向是一回事,具體的辦法又是另一回事。比如太平天國的大方向好像也不錯,推翻滿清,搞土地革命,搞集體化,打倒封建士大夫,打倒鉗制思想的儒家學說……都是對的。可是實行的結果,卻還不如原來滿清的那一套,自然免不了要失敗了。
所以在制定具體方案的時候,朱濟世還是原來的老路子——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他雖然是獨裁皇帝,但是獨裁和獨斷專行,剛愎自用不是一個意思。最後的決定權在皇帝這裡,但各方面的意見還是要充分聽取的。特別是恩大神這種搞gc主義的專業人士的建議,這gc主義從本質上說就是一門經濟學,所以恩格斯絕對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幫著朱濟世制定的這個集體化殖民方案不僅嚴謹可行,而且還充分考慮到了中國的實際情況,又吸取了《天朝田畝制度》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實是極有價值的。
在朱濟世看來,恩格斯提出的方案實在是官方推動殖民開拓的最佳方案!比朱明剛剛在東北推行的衛所制要好得多——人家到底是大神啊,想出來的辦法當然好了。根據衛所制,總兵是既管軍又管民還管經營,但是總兵畢竟是個武將,哪懂種田做生意?要管太多準保出問題。如果總兵不管種田的事情,讓下面的軍戶自己去折騰,那麼在遼東、遼西的熟地還好辦,要再往北拓,可就沒有現成的耕地,靠單個農戶根本無力在北方苦寒之地上墾田建村。只有團結起來,共同勞動,共同奮鬥,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另外,最重要的是,衛所制只能在大明牢牢控制的地盤上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