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南方之役和北美之戰是不同的。戰於北美,靠得是實打實的軍事,而取南方的南洋、印度、澳大利亞等地,則是政治為主,軍事為輔,如果能招撫南洋和印度諸國的地方勢力,軍事上就穩操勝券了。”
“說得不錯,可有什麼具體的打算?”
“兒臣研究南方局勢已非一日,已經有所心得。”朱國雄道,“兒臣發現,南洋和印度諸事都是離不開宗教的。譬如緬甸就是佛國,欲取緬甸,還需得到哆達磨、瑞景、達婆羅等緬甸三大僧團的支援。”
“要如何取得和尚們的支援?”
朱國雄笑道“兒臣是經常同和尚打交道的,深知有錢能使僧推磨的道理。”
“哈哈,倒是有意思。”朱濟世笑了笑,“有了和尚的支援,取緬甸應該易如反掌了吧?”
“取緬甸本就易如反掌,不過該如何治理緬甸卻需要費些心思。”朱國雄看了一眼父親,“父皇,緬甸之地想來不是大明直轄之地吧?”
“唔,緬甸王國該是諸夏之一。至於國王……你可有人選?”
“可以讓衛弟出任緬甸國王。”
“鄭妃之子?緬甸和暹羅可是世仇啊!”
“暹羅只是和緬人有仇,”朱國雄道,“而緬甸土著也分成許多民族的,並不都是緬人,其中有不少人和暹羅之民一樣,都自認為是華人而且和緬人素來不和,緬北妙香(撣邦高原被大明朝廷稱為妙香高原)諸土司之長就大多受封朝廷,乃是大明藩屬,且又以昔日追隨昭宗先帝入緬的明軍將士後裔自居。說起來都是我大明忠烈之後,有妙香高原(撣邦高原)諸土司相助,又有暹羅王國為後援,平定緬甸易如反掌。而緬甸既得,英人英帕爾大要塞所在的曼尼普爾之地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英帕爾距離緬北還有數百公里之遙,恐怕不是探囊可取的吧?”(未完待續。。)
第1373章 失落的華夏之國
從陸路攻列印度的難題始終是後勤。雖然現在緬北的土司大多臣服於大明,得到了大明封臣的地位,等於是一個個半獨立的小國,已經不在貢榜王朝統治之下了。但是緬北多是山區,與之接壤的雲南同樣是山巒密佈之地,雖然有一條滇交鐵路連線雲南昆明和交州省的海防港,但是自昆明以西卻沒有一寸鐵路,到緬北和雲南交界出的新街(後世的八莫)就是將近900公里的山路——這個時代大明和緬甸的邊境線和後世不同,後世緬甸克欽邦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江心坡地區、坎底地區、胡康地區和密近那(後世的密支那)地區,全都屬於大明的雲南省管轄,大明朝廷還在上述地區設立了一個滇西府,治所就在新街。大明和緬甸在地圖上的邊境線就靠近新街。之所以是地圖上的邊境線,那是因為朱濟世接受緬北土司臣服的時候根本不看邊境線什麼的。
包括伊洛瓦底江上游和妙香高原(撣邦高原)的廣大地區,全都是大明封臣的天下,就連緬甸王國首都曼德勒以東50公里的眉苗現在都在臣服於大明的楊家、羅家、張家和段家土司的聯合控制之下。這四家土司都自稱是前明昭宗(永曆)皇帝餘部的後裔,在大明收復雲南後不久,就派人嚮應天稱臣,都得到了伯爵的封號和一些武器彈藥。朱濟世還指示這四家相互聯姻,結成一體,共同在妙香高原打拼。經過近20年的發展。這四家土司基本上已經控制了整個妙香高原。爵位也升到了侯爵,人稱“妙香四侯”。現在朱濟世要取曼德勒根本不用出動大明本國的陸軍,只需要給“妙香四侯”下道旨意,最多一個月,貢榜王朝的首都就要易主了。
不過拿下曼德勒並不等於可以長驅直入打下英帕爾,因為自曼德勒到英帕爾還有五百八十公里。雖然地形大多比較平坦,但終究沒有鐵路可用,因而大軍的後勤很成問題——現在可沒有用內燃機驅動的卡車。只有馬拉人推的車輛可以用來運載後勤物資。而民夫和馬匹本身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補給物資。而五百八十公里的後勤運輸線,差不多要走上一個月,來回就是兩個月!只怕有一半以上的物資在路上就要被消耗掉了。而且這僅僅是曼德勒到英帕爾的後勤線,如果計算雲南昆明到英帕爾,那可就是一千七八百公里之遙了!如果僅僅出動幾萬人的輕裝(不攜帶重炮)部隊,或許還可以在滇西府和妙香四侯的支援下維持後勤供應,至少糧食可以就地籌集,僅僅需要運輸武器彈藥。可要是將出兵數量增加到幾十萬,想要就地籌集糧食恐怕就很不容易了,彈藥的補給也會成為明軍後勤部門的噩夢。
而英軍又在英帕爾要塞部署了50000人的重兵。苦心經營多年,恐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