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邊防。” 說話的是滿頭華髮的老臣潘世恩,他眼下的官職是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保銜,入直軍機,也就是後世人們所說的軍機大臣。他是乾隆58年的狀元,歷盡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稱得上是元老重臣,今年已經78歲高齡。因為年老體弱,行動不變,道光皇帝還特許其紫禁城乘轎。 道光皇帝點頭,潘世恩的話句句都是挑不出毛病的,說是持重也好,說是老狐狸也罷,總歸是清流領袖,眼下朱濟世在香港舉起“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大旗,想來就是為了爭取這些讀書人,大清朝雖然是以八旗為本的,但是面子上還是籠絡住儒生的。 “潘師傅,”潘世恩還是上書房總師傅,理論上是所有皇子的老師,道光皇帝也尊稱他一聲“潘師傅”的。道光道“兩廣總督耆英上奏,請開海防捐,籌餉以練廣東八旗新軍,你以為如何?” 聽得道光說到編練八旗新軍,潘世恩就微微皺眉,朱濟世這個“南明之後”方到香港,朝廷就急匆匆在廣州練八旗新軍,不是擺明了不相信漢人嗎?此舉在入朝為官的漢臣看來或許是天經地義,但是那些考來考去總是落地的秀才、舉子會如何想? “八旗……新軍是國朝根本,當練。只是勸捐籌餉……”潘世恩是漢臣,清朝的漢臣在涉及滿漢的問題上,總歸是要表現得偏向滿人一些。潘世恩為官數十載,當然不會在這個問題上面含糊。但是勸捐籌餉可不是什麼高招,誰還不知道下面那些汙吏有多貪?上面要籌70萬兩,他們保管能從老百姓口袋裡挖200萬兩出來。 “練八旗新軍也是為了保兩廣黎民,區區70萬兩,以廣東之富庶,該不是什麼問題吧?” 道光顯然已經決定要練八旗新軍了,白斯文給他的密摺上已經說了蘭芳之變的大致情況,包括劉阿興“扶清討明”之事。對於朱濟世,道光已經感受到了切實的威脅。 “臣知道了。”潘世恩不再說什麼話了。 道光目光轉向穆彰阿,穆彰阿上前一步,道“奴才以為,或可同英夷交涉,迫其驅逐朱逆出香港。” “可以一試。”道光點點頭,不過他卻不打算向英國做出什麼實質性的讓步,如開禁鴉片之類的,這事兒,同樣會動搖大清根基,萬萬使不得的。 穆彰阿見道光沒有進一步的指示,便知道交涉之事難成,又建議道“福州、杭州、江寧等地也需編練八旗新軍,另外,可調一部八旗新軍駐防颱灣,以免朱逆據臺灣以擾東南沿海。奴才奏請在閩浙、兩江開設海防捐籌餉。” 這八旗新軍的數量一下子又增加了好幾倍,如果福州、杭州、江寧、臺灣的八旗新軍每年都要花費七十萬兩的話,可就是二百八十萬兩了,而大清子民要拿出來的銀子,恐怕還得翻上幾倍啊! “此議可行。”道光皇帝沉聲又道,“耆英、白斯文又稱,法蘭西公使拉萼尼建議我大清自辦軍工,以免在槍炮、火藥、鉛彈等事體上受制於人。另外,該公使還建議成立一洋務衙門,選精通洋務之幹練臣子具體操辦,負責一切洋務事體。爾等以為如何?” 洋務之事,滿清王朝的大員們都是一竅不通的,因為不通所以不屑,因為不屑所以不想同洋務之事發生什麼關聯。歷史上洋務運動時,洋務派所開設的官辦企業雖然薪俸優厚,油水更豐,但也很難找到正途出身的官僚去管理,所以多用捐班。 而現在,道光皇帝的大臣們,也是如此心態,沒有誰想當這個洋務大臣的,所以一時也沒人吱聲,免得被道光硬派個洋務大臣的差。 “老臣以為,拉萼尼之請,實為我大清著想,理應採納。”第一個站出來表態的是潘世恩,他都78歲了,自然不會被道光皇帝派去當洋務大臣,另外他還想舉薦一人。“署理陝甘總督林則徐精通夷務,目前尚在京師,或可命其管理洋務衙門。” “穆彰阿,你說呢?”道光皇帝不置可否,卻問起領班軍機穆彰阿的意見。 “奴才也同意潘師傅的看法,應該設立洋務衙門,林則徐也足當洋務大臣一職。”他思索了下,又道,“另外,奴才舉薦琦善擔任洋務大臣。” 清朝六部向來設兩位主官,滿漢各一,名義上二者在行使職權時不分級別,不過滿尚書的官銜卻比漢尚書高半品,滿尚書為二品,漢尚書為從二品。如今要設立洋務衙門,這洋務大臣自然也該是滿漢各一,林則徐當的是漢大臣,穆彰阿便舉薦自己的黨羽琦善當滿大臣。 道光搖頭,道“琦善還是當他的成都將軍吧,洋務衙門的滿大臣,讓耆英來當吧,洋務大臣的官銜就定為從一品、正二品。另外兩個洋務大臣也別都呆在北京,讓他們倆一個駐北京,一個駐廣州吧。”道光頓了一下,又說,“林則徐駐廣州,耆英就在北京的洋務衙門坐堂吧,兩廣總督讓徐廣縉當吧。” “皇上,這八旗新軍該由那個衙門管理?”提問的是兵部尚書,入直軍機的何汝霖,清朝的兵部沒有什麼實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