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目前都是無力向遠東地區派遣數量超過幾萬人的陸軍。哪怕是同清國陸上接壤的列強俄羅斯帝國,也沒有力量在遠東維持龐大的軍隊。因而西方列強在短期內,對清國並無太大惡意,這對清國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學習西方軍事、科學的機遇期,因為西方人同樣知道遠交近攻的策略,對於距離遙遠暫時無力吞併的清國,他們還是願意進行比較友好的交往。 相比之下,距離歐洲較近的奧斯曼帝國和印度的情況則極為危險。奧斯曼帝國是西遷的突厥人所建立的大帝國,信奉伊斯蘭教,最強大時,曾經佔據東南歐地區的大片領土,領土兼跨歐亞非三洲,實乃歐洲基督教文明之嚴重威脅。在1683年時還曾經圍困歐洲強國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然而由於西方列強紛紛變法圖強,而奧斯曼帝國一味守舊因循,以致國力衰微,一蹶難振,屢屢為歐洲列強奧地利、俄羅斯所敗,東南歐領地接連喪失,但仍不失為西方大國。而且從一百多年前開始,奧斯曼帝國也已經開始了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改革,至今已經經歷了三次改革。目前由馬哈穆德二世蘇丹所主導的第三次改革仍然在進行當中。改革的重點,乃是學習歐洲軍事技術以,建立歐式陸軍,雖然奧斯曼帝國的改革並不成功,但是這個國家仍然是阻擋歐洲列強向東方大舉擴張的一道屏障,並且其國對清國絕無惡意。清國若贊無同英法列強進一步加深關係的想法,不妨同奧斯曼帝國進行平等交往…… 印度的情況則比奧斯曼帝國更為危險,由跛子帖木兒後裔所建立的莫臥兒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在1764年的布克薩爾之戰中,莫臥兒皇帝阿拉姆沙旗下的6萬大軍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的7000軍隊(其中歐人只有857人)所敗,阿拉姆沙投降,莫臥兒王朝自此淪為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附庸。之後,南印度土邦邁索爾王國和繼莫臥兒王朝之後崛起於中北印度的馬拉塔國家聯盟又同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到1818年時,馬拉塔、邁索爾兩國已經相繼敗亡。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都落入東印度公司之手,只剩下印度西北的錫克帝國仍然保持獨立,預計該國將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下一步進攻目標。而在錫克帝國滅亡之前,清國的安全還是相當有保障的,但是錫克帝國可以維持的時間恐怕不會太久……” 朱濟世短期已經涼透了的咖啡抿了一口,凝神看著這封註定將要載入史冊的書信,似乎看見了封閉落後的清帝國因為自己的努力將要發生的改變。或許這樣的改變是相當緩慢和微小的,但是中國和西方的遙遠距離決定了雙方的關係。只要中國有一定的自衛能力,西方就不會將中國當成印度第二——雖然朱濟世對歐洲歷史不大瞭解,但還是知道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大致年代。 在他看來,歷史留給中國的改革機遇期還是挺多的,兩次鴉片戰爭相隔了十幾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又隔了十幾年,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間隔了將近二十年。如果中國真的能認真學習西方,哪怕是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路線,憑藉中國的國力和資源,到甲午戰爭前建立起十幾二十萬人的新式陸軍,擁有可以滿足二十萬新式陸軍作戰需要的重工業和軍工產業,培養出一支基本瞭解西方並且有相當西學基礎的官僚隊伍是根本沒有難度的。這種事情奧斯曼、日本甚至是埃及都能做到,何況是泱泱大中華呢?想到這裡,朱濟世好像找到了新的人生奮鬥目標,他定了定神,繼續將自己的書信寫下去。 “……正因為如此,清國應該抓住自己所處的有利地位和時機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可以效仿奧斯曼帝國,應該以學習歐洲科學、軍事,建立歐式陸軍,開設可以生產歐式軍火之工廠為改革目標。具體步驟方略則可參考奧斯曼、埃及及印度各土邦所進行之改革。而在進行這些改革之前,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瞭解西方,瞭解當今之世界,因此派遣官員出訪英吉利、法蘭西、俄羅斯、德意志等歐洲列強尤為必要。同時,也可遣使出訪印度、奧斯曼、埃及等相對落後國家,考察他們的改革經驗。 在瞭解西方之後,則可以有選擇的進行外交,派遣公使常駐西方列強之首都,派遣留學生到西方,僱傭西方軍事、科技人才,在國內或香港開設傳授西學之新式學校培養通曉西學之人才。 總之,如今之世界,已經是強國林立,英吉利、法蘭西、俄羅斯、德意志、西班牙、美利堅、奧斯曼等國之國力皆不在清國之下,海陸軍實力猶在清國之上。因此不能再以天朝上國自居,視列強為蠻夷之邦……然而清國之國勢,也未到無可挽回之餘地,對於西方,既不應該無視,更不需要畏之如虎狼。而是應該學習他們的長處,與他們和平相處並展開貿易,努力鞏固清國在遠東的霸權。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