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936年,美國研製出作用距離達四十公里、分辨力為四百五十七公尺的探測飛機的脈衝雷達。
而且由於作戰方面的迫切需要,雷達技術發展極為迅速,就使用的頻段而言,戰前的器件和技術只能達到幾十兆赫,戰爭初期,德國首先研製成大功率三、四極電子管;把頻率提高到五百兆赫以上。這種資料上的提高,不僅提高了雷達搜尋和引導飛機的精度和準確度,更加提高了高射炮控制雷達的效能,使高炮有更高的命中率。
1939年,英國人發明工作在三千兆赫的功率,地面和飛機上裝備了採用這種磁控管的微波雷達,使盟軍在空中作戰和空海作戰方面獲得優勢,但是英國人對自己的這一技術控制得非常嚴格,甚至對美國方面也進行了相關的保密,研製雷達純粹是為了軍事需要,因此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實際上,幾乎在同一時期,各國的科學家們都在保密的條件下獨立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而1941年蘇聯方面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只不過這成為了一種所謂的嘗試,並未真正的行程有效的戰鬥力。
美國援華的雷達功率已經超過了五千兆赫,於是英國人方面一直在厚顏無恥的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