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沒有直接干預倭國,朱儀也沒有主動去抓那些壯勞力。
而在朱儀工地的那些倭女,也會向在工地的壯勞力解釋這些都是大名乾的。
大明所建立起來的,就只會是正面形象,而明軍越是文明對待倭女,越能襯托出大名的殘忍。
這種發糖戰略,不僅朱儀看得明白,整個明軍都十分清楚,就是要將怨氣轉移。
別管大明有沒有加劇倭國的動盪,你就看在工地時,倭女有沒有受欺負就好了,到時候必然有倭國大儒站出來,用聲嘶力竭的聲音來為大明辯護。
喜兒身為欽差大臣,所需要的就是處理好大名的關係,同時,也要給那些大儒一些聲望。
城主府,朱儀看著眼前的活字印刷板,看向喜兒,笑道:“這裡也要辦一個通政司?”
聞言,喜兒笑道:“倒不是,聖上說了,這叫雜誌,就是給倭國文人發表文章之用。”
“也沒有區別,通政司的報紙不也如此。”
朱儀聳了聳肩道。
“沒區別?”
喜兒眉眼帶笑,道:“如果說,這些雜誌只會刊登關於倭人的劣根性的文章,你還會覺得區別不大?”
“倭人會同意?”
朱儀有些不相信,道:“如此做法,不就離了倭人的心,文人雖然軟骨頭,但也有幾分風骨,怎會如此侮辱自己人?”
“聖上所說,風骨在稿費和聲望面前,不值一提。”
喜兒不以為意,解釋著道:“咱們不僅要讓倭人辱罵倭人,還要設立獎項,從中挑選文章,給予來自大明的肯定,如此,獲獎者便能夠被倭國貴族所歡迎,畢竟有著我大明的存在,如那大村純忠一般,知道阿諛奉承的大名,都無需我等開口,便會主動配合。”
這些事情,都不需要說,只需要把臺子搭好,就會有人知道該怎麼做。
所謂無形的大手,便是如此,用武力征服倭國,對於大明來說,並不難,但朱祁鈺要的是,摧毀其精氣神。
有著後世豐富的經驗,朱祁鈺只需要遠端遙控,在經營倭國資源的同時,提前將倭國一切的可能性摁死在萌芽之中。
朱儀點了點頭,來長崎也有一段時間了,那些大名是什麼樣的人,朱儀也有些瞭解,很明顯,相比倭國利益,他們更注重自己。
這不是什麼毒計,而是陽謀。
“既然是聖上之命,那你看著辦,需要什麼人手,從軍中呼叫便是。”
朱儀十分配合,若是以前,要說從軍中呼叫,那要選出識字的人,必然是指揮級的,作為將領,那肯定不同意,可是現在,軍中識字頗多,抽取一些小隊長,對於軍隊來說,並不麻煩。
“那是當然,不過,還需要從工人之中看看,有沒有適合的工匠,將他們收為己用為好。”
喜兒拍了拍這些活字印刷的印章,道:“比起文人,工匠更加貼近百姓,所以,我想從工匠開始入手。”
拉攏文人是一回事,但若是倭人都是文盲,那拉攏文人的效果,肯定比拉攏工匠還要低一些。
聖人給了自己和朱儀那麼多的自決權,不就是讓自己因地制宜,隨機應變。
因而,喜兒也沒有打算照本宣科,而是嘗試用適合的方法去執行聖人的命令。
大村郡便是喜兒選中的試驗地,這可是自己送上門來的,喜兒沒有理由拒絕對方。
“這會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朱儀對於文人還是有著些許的尊重,就好比許多武將在功成身退後,多會開始附庸文雅一樣。
而這樣的方式,雖然是聖命,但朱儀還是有些擔心會反噬回大明。
不過,喜兒可沒有直接回答朱儀,而是目光直勾勾盯著朱儀。
這下子,倒是讓朱儀有些不好意思了,撓了撓頭,道:“罷了,文人德行,風骨有之,見風使舵有之。”
文人之中有徐珵這樣的南遷派,也有于謙這樣的主戰共死派。
但結果終究是誰贏他們幫誰,這點在華夏已經有了充分的歷史文字印證。
和朱儀不同,喜兒本身是宦官,比起崇敬文人,更不如說是嫉妒多一些,但也僅此而已。
相比大明,現在的倭國更加沒有國家概念,講究的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國公爺不用多想,聖上讓我等在倭島行事無需顧忌,文人若有風骨,多走多看,也能看出孰對孰錯,為了些許獎項、錢財而賣命者,必然被大勢所碾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