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也就是九月十四日的時候,仍然沒有多少人相信,美日會將戰火燒到大陸,但是作為政治家,高層肯定會有所顧慮。
更重要的是,已經有很多跡象表明,只要條件成熟,美日就會積極擴大戰爭規模。
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跡象就是美國幫助臺灣當局武裝更多的軍事力量。
按照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到九月底,臺軍地面部隊的規模將擴充到一百咋小旅,到年底的時候,不但會將地面部隊的規模擴充到兩百介,旅,還會重新組建海軍與空軍,並且全部配備美國提供的武器裝備。
暫且不說臺灣陸軍,在以防禦為目的的情況下,臺灣需要海軍與安軍嗎?
雖然臺灣當局還沒喊出“反攻大陸”畢竟執政的民進黨一直主張“**”而“反攻大陸,小是國民黨的“黨綱”但是臺軍積極擴充,組建一百萬地面部隊、外加足夠強大的海空軍,足以證明臺灣當局有反攻計劃。
真要打到這一步,局面就複雜了。
面對臺灣的反攻部隊,能夠使用核武器嗎?
因為早就承諾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即便在保衛本土的戰爭中返回,也不應該將槍口對準同胞,所以只要臺軍在前面衝鋒陷陣,當戰火燒上本土的時候,大陸當局在使用核武器方面就會有所顧慮。
不管怎麼說,加強東南地區的防禦部署已成當務之急。
如此一來,就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羅耀武的影響力嚴重不如方士謙,攻臺作戰總司令成為擺設。
雖然陳必時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在接受新的任命之前努力爭取過,讓羅耀武仍然掌握著十五軍的指揮權,但是除此之外,羅耀武也沒有能力調動其他部隊,包括在南方戰線上作戰的兩個軍。
這是必然結果,如果羅耀武有陳必時那樣的影響力,這個人事調動就沒有任何意義。
有付出,就有收穫。
作為回報,陳必時獲得了三十九軍的調動與指揮權,即這支原本按照方士謙的要求從瀋陽軍區調過來的重型部隊不再登臺,將作為本土防禦部隊歸在陳必時的手下,由陳必時全權指揮。
只不過,陳必時並不打算“指揮”三十九軍,而是要“利用”三十九軍。
這也很好理解,三十九軍最初屬於東野,與十五軍不同系,除了一同參加過朝鮮戰爭之外,也談不上有多少關係。更重要的是,三十九軍的名氣不比十五軍影響力更在十五軍之上。雖然陳必時來頭不但是要想玩轉三十九軍,還是有點難度。除此之外,三十九軍是重型裝甲軍,編制極為龐大,裝備也過於繁雜,絕大部分主戰裝備更適合在東北的黑土地上作戰,而不適合福建的喀斯特地貌。
就算方士謙沒有其他想法,把三十九軍帶過來也是為了打氣,而不是讓其登臺作戰。
按照陳必時的要求,三十九軍撤回瀋陽,換來二十軍與三十一軍。
雖然這兩個軍沒有三十九軍那麼如雷貫耳,甚至沒有多少人知道,從裝備上來看,也遠遠比不上三十九軍,比如二十軍的主戰坦克還是的式與田式,連島式與咕式都沒有,而三十一軍更加落魄,是一支純粹的步兵集團軍,但是在東南地區、特別是武夷山作戰,這兩個軍隊優勢非常明顯。
陳必時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他要的是能打的部隊,而不是好看的部隊。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十四日上午,羅耀武給留在臺島的軍部直屬偵察應的石磊磊少校打了個電話,讓他單獨去找幾個人,然後去執行一項特殊任務。
正是這個電話,把葉振邦等幾個人從野戰廚房裡解脫了出來,也把他們幾個拉入了一個更加巨大的旋渦。
見到石磊磊的時候,葉振邦並不知道,他即將迎來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
很難想像,如集當時葉振邦拒絕了石磊磊的要求,歷史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沒問題,我馬上去收哦。
“還有他們幾個。
”石磊磊朝那幾個老兵看了過去,“加上你,只要十個人。我十五分鐘後開車來接你們,動作快點。”
“十個?”
“對,最多十個
葉振聳沒多羅嗦,送走石磊磊,他就找到了諸葛宏彥等人。
如同屠正富所說,因為莊仕估在平鎮工業區的戰鬥中犧牲,所以葉振邦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九連連長,而且又少尉破格提拔為上尉。當然,仍然是戰地軍官,書要等到戰爭結束也後才會下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