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準備,趁中**隊收縮防線的機會發起進攻。如果情況恰好相反,即羅耀武沒有打算立即放手,而是想在唐山這邊多堅持一段時間的話,就會想辦法誘使美日聯軍發起進攻,然後在唐山地區打一場消耗戰。
果真如此,第十五集團軍退守北京就是羅耀武的誘敵手段。
也就是說,羅耀武故意把第十五集團軍撤下去,讓美日聯軍認為中**隊在唐山方向上防禦空虛。
這一點,也正好得到了戰術情報的支援。
在第十五集團軍撤往北京的時候,第三十九集團軍、第六十五集團軍、第二十六集團軍與第二十七集團軍都部署在唐山附近,而且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雖然這幾個主力集團軍的狀態都不夠理想,但是貴在人手充足,而且得到了大量新編集團軍與民兵的支援,打幾支戰鬥力不夠完備的美日師團,絕對不是大問題。
這個顧慮,讓帕特里奇在考慮是否該攻打唐山的時候,不得不萬分謹慎。
如果羅耀武在這個時候有所舉動的話,反而能讓帕特里奇對局勢做出準確判斷。
也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會讓第二機步師在部署好防線之後,對第四十集團軍的防線進行試探性進攻。
可惜的是,羅耀武沒有對此做出任何反應。
這下,帕特里奇心裡沒底了。
要知道,一直以來,帕特里奇對羅耀武的評價非常高。雖然美日聯軍在過去的一年多里逐步逼近北京,但是每一場會戰,美日聯軍都在掌握了明顯優勢的情況下,為勝利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可以說,如果沒有羅耀武,中**隊早就戰敗了。
赤山會戰,更讓帕特里奇不敢低估羅耀武的指揮才能。
客觀的講,赤山會戰的勝利者不是美日聯軍,而是中**隊。原因很簡單,在羅耀武的指揮下,中**隊挫敗了美日聯軍進軍北京的企圖,使帕特里奇沒能達到戰役目的,甚至得在會戰之後花一個多月來調整作戰部署,讓遭到重創的美日主力師團恢復元氣,也就沒有可能在第三季度之前取勝。
事實上,連帕特里奇都承認這一點。
雖然美日聯軍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在戰役與戰略層面上,美日聯軍遭受了自開戰以來最大的失敗。
受此影響,帕特里奇自然得對羅耀武的一舉一動保持高度警惕。
在摸不清羅耀武的意圖之前,帕特里奇肯定不會貿然發起進攻。
當然,這並不表示帕特里奇什麼都沒做。到六月十日,第一裝甲師與第三機步師的整編工作基本上完成,加上第二機步師與第七步兵師得到優先補充,美軍再次在前線集中了相當於三個主力師的兵力,具備了發動一場中等規模進攻戰役的能力,也就獲得了打下唐山的資本。
只不過,這一切都在羅耀武的掌握之中。
六月十一日,第四十集團軍在唐山與新編集團軍換防,隨後就按照羅耀武的命令,主動撤出唐山,向北面的遵化轉移,而原先守在遵化的第二十七集團軍撤往北京東面的平谷,在此進行整編。
中**隊再次進行部署調整,立即引起了帕特里奇的重視。
問題是,與第四十集團軍一同調動的,還有好幾支新編集團軍,以及專門負責掩護主力部隊的民兵。
受此影響,帕特里奇只知道,中**隊正在調整部署,而不清楚具體情況。
結果就是,在六月十一日下午,也就是美日聯軍準備攻打唐山前數個小時,帕特里奇緊急取消了進攻行動。
這一耽擱,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讓第四十集團軍與第二十七集團軍輕鬆完成了換防行動。
到六月十二日上午,等到美軍發現中**隊的主力集團軍已經撤離唐山的時候,就連留下來斷後的新編集團軍都撤出了唐山市區,留下來的,只有一些由民兵組成的游擊隊,以及唐山市上百萬市民。
雖然美日聯軍最終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唐山,但是中**隊也儲存了所有主力部隊,並且在唐山西面構築了一道更加堅固的戰略防線。
以美軍那三個師的兵力,顯然不足以攻打京津地區。
到此,帕特里奇不得不承認,他必須等到七月中旬、甚至是七月下旬,才有可能發動攻打北京的戰略行動
''
第一章 戰略契機
第一章戰略契機
赤山會戰爭取到的不僅僅是守住首都的機會,還有扭轉戰局的戰略契機。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中**隊在北京保衛戰之前都處於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