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這麼近的距離上,別說用穿甲彈,就算用高爆彈,只要直接命中目標,爆炸產生的巨大沖擊力都能殺死坦克手,根本不需要穿透坦克的裝甲。
由此可見,對中國陸軍來說,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足夠多的主戰裝備,而不是足夠先進的主戰裝備。
這一點,與空軍恰恰相反。
事實上,在赤山會戰期間,中國陸軍的裝備補充能力就得到了恢復。
隨著狄劭康全權負責戰略指揮,無條件的給予羅耀武最大支援,全國上下也以守住北京為首要目的,幾乎每天都有載滿主戰裝備的列車駛入北京與天津。因為鐵路無法運送全部主戰裝備,所以很多裝備被運到石家莊等地,再由拖車送往北京,或者乾脆掛上橡膠板,自行駛往北京。
這種集全國力量的投入,足以使中**隊獲得想要的各種武器裝備。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從六月上旬開始,東北軍每天收到的主戰裝備就能武裝好幾個營。到了六月中旬,為了加快裝備的交接工作,羅耀武不但安排了幾十名參謀專門負責相關事務,還讓各主力部隊輪換安排部隊到後方接貨,而不是讓後勤部隊把裝備送上前線。
當然,決定部隊戰鬥力的,並不僅僅是裝備。
對於本來就不靠裝備吃飯的中**隊來說,士氣與鬥志比裝備更加重要。
相對而言,主力部隊計程車氣一直不是問題。按照羅耀武制訂的人才選拔機制,能夠進入主力集團軍的,都是最優秀的官兵。對這些官兵來說,會戰的成敗並不是影響士氣的主要因素。
為了提高普通部隊、民兵、準軍事力量以及民眾的抗戰意志,羅耀武在六月初向狄劭康與劉誠志提交了一份報告,要求所有留在首都的軍事文藝人員必須深入到前線與基層,為那些進行抗戰勞作的軍民進行無償表演。
在得到狄劭康與劉誠志的支援之後,羅耀武就展開了行動。
為了確保文藝人員能夠下基層,並且誠心實意的進行慰問表演,羅耀武不但親自編排了節目表,還安排了相當於一個旅的警衛力量,專門護送文藝工作者。說白了,主要還是防止那些平時嬌生慣養的文藝人員臨陣脫逃。
當然,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實事求是的講,在部署京津防禦的時候,羅耀武面臨的最大問題,也就是他之前從沒考慮過計程車氣與鬥志。
打到這一步,中**隊已無退路。
再退一步,就是國破家亡。
只有全民動員,調動起每一箇中國人,才有可能在決戰中取勝。
問題就是,如何發動與鼓舞全體軍民?
''
第二章 士氣鬥志
第二章士氣鬥志
在中**民中,士氣與鬥志問題不是不存在,而是沒有暴露出來。
臺海戰爭爆發之後,大陸的一些民主人士就對當局提出了質疑,特別是用武力完成國家統一的理由。可惜的是,民主人士的聲音非常微弱,甚至沒有得到過當局承認,也沒有引起外界重視。
這種情況很好理解,畢竟戰爭時期,當局肯定會對新聞與傳媒進行管制。
不管這種質疑有沒有道理,以及是否產生了影響,至少說明,即便在大陸,仍然有人並不支援政府的戰爭行為。事實上,為了消除民間的質疑聲,政府在發動戰爭的理由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最重要的是,美國與日本的干預行動,等於證明了大陸當局發動戰爭的正確性。
要知道,實現國家統一是中國的內政,而美國與日本出兵干預,等於向中國宣戰,也等於承認了臺灣當局確實在謀求獨立。
非常可惜的是,美國與日本的干預行動,也讓少數民主人士閉上了嘴。
大勢所趨,加上戰爭已經爆發,再質疑發動戰爭的理由已經沒有意義,保衛國家成為了首要任務。特別是在美國挑起朝鮮戰爭,將戰火燒到大陸之後,捍衛國家主權、抵抗侵略就不再是一句話,而是實際行動。
這一局面,在日本出兵東北之後成為定局。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日本出兵東北,使得中國全體上下團結一心,十多億中國人為抵抗日本侵略共同奮戰。
問題是,一年多下來,這種一時激起的抗戰鬥志已經漸漸消散。
雖然在這一年多中,中**隊成功迫使韓國退出了大規模戰爭,在南京擋住了美臺聯軍的進攻步伐,並且在東北戰場上給予了美臺聯軍重創,甚至在戰略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