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羅耀武在東北地區組織了上百支游擊隊,而這些游擊隊在無法對付美日聯軍的時候,往往以破壞道路的方式來打擊敵人。
受此影響,五角大樓在二零一三年中期就撥款一百多億美元,從通用、福特與克萊斯勒公司採購了數萬臺專門針對中國的道路開發的運輸車輛。這些車輛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高底盤與大輪胎,有的還採用了中央氣壓調控系統,以增強車輛的透過能力。到二零一四年的時候,這些車輛已經成為了東北地區美日聯軍的主要運輸裝置。
在十四日的戰鬥中,就有大約三千臺運輸車被擊毀。
雖然當時在東北戰場上,總共有大約四萬臺運輸車,但是集中部署在赤峰的只有不到五千輛。也就是說,要想恢復運輸能力,只能從其他地區調派車輛。車輛不是飛機,而且調派的時候還得顧慮附近的游擊隊。
即便樂觀估計,也要三到五天才能恢復地面運輸能力。
問題是,前線部隊攜帶的作戰物資,最多隻能消耗二十四小時。
正是如此,美軍的前線指揮官才會請求暫時停止進攻,讓部隊就地防禦,從而降低物資的消耗速度。
只不過,帕特里奇並不打算就此罷休。
當天晚上,在地面戰鬥結束之後,帕特里奇就做出決定,抽調各部隊的直升機,以空運的方式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
因為當時北面戰場上的美軍擁有大約一千架通用直升機,日軍還有大約三百架,而直升機的運輸效率是車輛的兩倍,所以基本上能夠為進攻部隊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保證進攻行動順利進行。
問題是,這樣一來,美軍在山區內的掃蕩行動就將受到影響。
要知道,美軍對付埋伏在公路線附近的游擊隊,主要就依靠低空突擊,透過佔領制高點來遏制游擊隊。在直升機被派去運送作戰物資之後,美軍的機動能力大打折扣,更不可能在陌生的小路上與游擊隊作戰。
事實上,帕特里奇的這一決定並沒改變美日聯軍的尷尬處境。
在喀喇沁旗戰役中,美軍就主要依靠空運,當時羅耀武就認識到,如果不能有效遏制美軍的戰術空運,就很難在山區作戰中取勝。為此,在部署防禦的時候,中**隊早就有所準備,不但為各突擊部隊配備了大量行動式防空導彈,還將部分機關炮、高射機槍以肩挑背扛的方式運入山區,甚至在公路線附近設定了不少的防空陣地,部署了一些由輪式車輛搭載的自行防空系統。
對付低飛的直升機,這些裝備足夠了。
要知道,過載情況下,任何一種直升機的飛行高度都不可能超過行動式防空導彈的最到射高。
雖然美軍的直升機上都有用來對付行動式防空導彈的干擾裝置,比如誘餌彈,但是從多個方向,同時發射多枚導彈,肯定能對直升機構成致命威脅。說白了,當直升機拋掉了所有誘餌彈,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在山區裡,正好為防空小組提供了足夠多的埋伏地點。
僅僅在十四日夜間,中**隊的防空小組就在山區內擊落了近百架直升機,其中還有十多架為通用直升機護航的武裝直升機。
在十五日天亮前,防空小組甚至擊落了十多架美軍的攻擊機。
當時,戰場上空美軍直升機的密度非常大,接到呼叫,前來提供支援,壓制地面防空火力的美軍攻擊機無法高飛,只能從超低空進入,以免誤傷友軍。結果,這些原本不會進入行動式防空導彈攻擊範圍的戰鬥機成為了打擊物件。
受此影響,美軍不得不派出十多支特種部隊,營救那些落在山區裡的飛行員。
這樣的戰鬥又持續了兩天,在損失了近四百架直升機之後,帕特里奇不得不終止了由直升機運送作戰物資的行動,開始出動戰術運輸機,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
事實上,這兩天非常關鍵。
在這兩天中,美軍不但攻入了雙橋區,還控制了承德郊外的機場,並且重新開闢了一條可以供戰術運輸機起降的臨時跑道。也就是說,如果美軍在十四日夜間停止進攻,不然無法攻佔承德市區內的最後一片城區,還無法得到空運支援。
也正是因為開闢了戰術空運通道,帕特里奇才取消了垂直空執行動。
只不過,這一切的代價太大了。
在攻打承德市區的戰鬥中,第二騎兵師幾乎用上了全部兵力,還連同搭上了第十山地師的一個步兵旅,以及兩個日軍主力師團。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必須保證後勤補給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