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百六十多輛主戰坦克,算上步兵師的裝甲營,集團軍編下總共擁有將近一千輛主戰坦克。
與第三十九集團軍相比,第六十五集團軍的編制稍微弱了一點,主要是沒有坦克師,多出了一個步兵師,因此編下的主戰坦克只有七百多輛。只不過,作為更加側重摩步進攻的部隊來說,第六十五集團軍擁有大約一千四百輛裝甲戰車,其中三分之二是配備了重型反坦克導彈,能夠伴隨主戰坦克作戰的步兵戰車,而第三十九集團軍只有九百輛裝甲戰車,步兵戰車的數量更是不到五百輛,比第六十五集團軍少了大約四百輛。
由此可見,這兩個超重型集團軍的戰鬥力基本上旗鼓相當。
與之相比,美日聯軍主力師團的編制規模就要小得多了。
美軍投入的四個主力師分別是第一裝甲師、第二機步師、第三機步師與第七步兵師,其中第一裝甲師的編制最強,擁有將近四百輛主戰坦克與五百多輛裝甲戰車,兩個機步師的編制規模相當,都有兩百多輛主戰坦克與六百餘輛裝甲戰車,第七步兵師編制最弱,只有一百多輛主戰坦克與五百多輛裝甲戰車。
作為配合力量,日軍八個主力師團總計擁有一千輛主戰坦克與一千五百輛裝甲戰車。
由此可見,美日聯軍更加重視部隊步坦協同,編內擁有更多的裝甲戰車,而且又以步兵戰車與騎兵戰車為主。相對而言,美日聯軍的坦克力量稍顯薄弱,十二個師的坦克總量與東北軍十個師的坦克總量旗鼓相當。
不同的編制,對應的是不同的戰術。
在實戰中,美日聯軍更加重視協同作戰能力,所以編內擁有不少主要用於偵察行動的騎兵戰車。作戰使用中,美日聯軍的騎兵戰車往往衝在最前面,憑藉先進的觀瞄裝置,往往能夠發現數千米外的坦克叢集。如此一來,美日聯軍就能在雙方的坦克叢集碰面之前,呼叫空中支援與火力支援,用遠端打擊削弱敵人的裝甲力量。完成遠端打擊之後,美日聯軍的坦克部隊才會衝上戰場。這個時候,往往就是打掃戰場了。
毫無疑問,東北軍沒有這樣的優勢。
即便中國空軍全力以赴,也只能確保短暫的制空權,連長期制空權都沒有,也就談不上空中支援了。雖然東北軍有規模不小的炮兵部隊,但是受到美日聯軍電子戰影響,裝甲部隊與遠端炮兵的協同作戰能力並不理想。如果將炮兵靠前部署,甚至讓炮兵伴隨裝甲部隊發起進攻,還得考慮敵人的空中打擊與炮火壓制。也就是說,在絕大部分時候,東北軍的裝甲部隊只能孤軍奮戰,不能指望得到有力支援。
受此影響,在作戰使用中,東北軍往往讓坦克部隊衝在前面,配備了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步兵戰車跟在坦克叢集的後面,利用坦克的掩護,用反坦克導彈為坦克部隊提供遠距離反裝甲支援,而伴隨坦克部隊作戰的步兵則主要搭乘其他裝甲車輛,分佈在坦克叢集兩翼,用臨時設定的反坦克火力點,對付敵人的迂迴部隊,保護坦克叢集的側翼。更重要的是,放在後面與側翼的步兵還能掩護伴隨作戰的防空部隊,而在野戰中,機動防空部隊是坦克叢集的主要防空保障。
正是如此,東北軍的裝甲部隊中,坦克佔了很大的比重。
顯然,這次美日聯軍沒有空中優勢,甚至沒有客觀的遠端炮火優勢。在只能由坦克決定勝負的戰鬥中,美日聯軍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要知道,在裝甲會戰中,特別是正面戰鬥中,任何一種裝甲戰車都不是坦克的對手。
甚至可以說,只要在視距之內,坦克就是絕對的陸戰之王。
也許有人認為,步兵戰車上裝備的反坦克導彈的射程比坦克炮的射程遠得多,因此步兵戰車能夠對付坦克。
顯然,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觀點。
在主動防禦系統問世之前,步兵戰車也只是裝甲戰的輔助力量,而不是主導力量。隨著各種能夠攔截低速反坦克彈藥的主動防禦系統出現,反坦克導彈對坦克的威脅大大降低,步兵戰車的反坦克能力自然受到了嚴重影響。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在以往的戰鬥中,不管是美日聯軍、還是東北軍,反坦克導彈的主要用途不是用來打擊敵人的坦克,而是敵人的防禦工事。特別是對美日聯軍來說,在進攻的時候,經常用反坦克導彈攻擊中**隊的固定火力點。
當然,在這場戰鬥中,雙方都沒有多少固定火力點。
野戰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交戰距離。
雖然在平原上,只要天氣狀況良好,依靠現代化的觀瞄裝置,交戰雙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