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7部分

出動。由此可見,如果動用d集團軍攻打天津,不但在進攻北京的時候沒有預備隊了,就連在打下天津之後,也不見得有足夠的兵力攻打北京。

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帕特里奇還會仔細斟酌。

可惜的是,現在連這個時間都沒有。

以美日聯軍的推進速度,帕特里奇必須在一天之內做出決定。

可想而知,當時帕特里奇的壓力有多大。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帕特里奇只能儘量從軍事角度出發。在決定是否出動d集團軍的問題上,帕特里奇還得想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就算出動了d集團軍,美日聯軍也沒有絕對的把握在十二月十日之間拿下天津。

要知道,d集團軍最快也只能在十一月三十日投入戰鬥。也就是說,只有十天的時間讓美日聯軍攻打天津。就算在此之前,c集團軍為攻佔天津打下了基礎,甚至在天津主城區裡站穩了腳跟,因為城市攻堅戰的變數太多,東北軍肯定會不惜代價的死守天津,所以沒有任何人敢保證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打下天津。再說了,就算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打下了天津,如果在此之前的戰鬥中損耗了太多兵力,不得不花時間調整部署,甚至是重新集結進攻部隊,美日聯軍也就無法立即發起攻打北京的作戰行動。到時候,仍然得拖到十二月底,也就同樣得錯過攻打北京的最後時機。

出於這一點,帕特里奇做出了暫停進攻的決定。

只不過,他還沒有來得及下達這道命令,一份從五角大樓發來的作戰命令就讓他不得不改變決定。

顯然,這是美國當局的決定,準確的說,是美國與日本的共同決定。

命令是由加布裡埃爾下達的,內容很簡單,那就是集中全部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攻佔天津。

當然,加布裡埃爾對這條命令做了解釋。

關鍵就是在佔領天津後,美日聯軍如何攻打北京。

對於這個問題,加布裡埃爾說得很簡單,即日本將繼續增兵,並且在十二月二十日之前將相當於十二個主力師的二十萬作戰部隊送上前線。雖然帕特里奇提出了質疑,即日本陸軍已經沒有可以調動的主力部隊了,但是加布裡埃爾說得很清楚,日軍增派的是二線部隊,所謂的主力師團,指的是由這些部隊替換下來、並且進行了整編的前線作戰部隊,至少在戰鬥力上不會差得太離譜。

當然,帕特里奇並不感到滿足。

別說那些臨時由二線部隊整編出來的主力師團,就連日軍現在的主力師團,在戰場上的表現也足以讓人失望。可以說,如果不是第二十一師與第十九師在南面有點收穫,帕特里奇早就對日軍絕望了。

帕特里奇需要的,絕對不是日軍,而是美軍。

對此,加布裡埃爾也做出了答覆,即白宮已經原則上同意繼續向北方戰場增兵,只是仍然需要解決某些問題。

不用加布裡埃爾解釋,帕特里奇也知道是什麼問題。

當時,美軍能夠派往北方戰場的主力部隊,就只有留在南方戰場上的四個主力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一騎兵師與第二裝甲師。要知道,在此之前,美軍為了照顧北方戰場,在沒有與臺灣當局商量的情況下,改變了增兵方案,將第五步兵師派了過去,留下了一個在第三次南京會戰中改編而來的主力師。對此,臺灣當局提出了強烈抗議,直到美國當局答應多提供五個裝甲旅的全部主戰裝備,並且在年底前運送到位之後,臺灣當局才沒有鬧下去。如果從南方戰場上調遣美軍主力師北上,最大的問題就是臺灣當局。

這也可以理解,如果沒有美軍主力部隊的支援,臺軍在南方戰場上根本站不穩腳跟。

要知道,長江防禦司令部已經成立,長江防線得到了鞏固,而王虞珉指揮的華中軍從拱衛長江防線中解脫出來之後,在安徽與江西頻繁出擊,以近似於游擊戰的方式打擊美臺聯軍的小股部隊,特別是臺軍的巡邏部隊,給臺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如果美軍主力部隊被派往北方戰場,華中軍肯定會趁機發起戰略反攻。以臺軍的戰鬥力,別說穩住戰局,恐怕連一條戰線都守不住。

問題是,帕特里奇等不起。

在與加布裡埃爾通電話的時候,帕特里奇就提到,不管用什麼辦法,必須在十二月十日之前將包括第一騎兵師與第二裝甲師在內的四個美軍主力師送到北方戰場上來,不然美日聯軍打下天津也沒有任何意義。

當然,這無法改變美日當局做出的戰略決策。

''

第四十四章 保衛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