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0部分

眾唾棄。

事實上,這個影響已經顯現了出來。

《權利宣言》發表之後,臺佔區內的抗戰活動更加頻繁,之前幾乎被臺軍殲滅的敵後游擊隊死灰復燃,還有不少民眾偷偷穿過軍事封鎖線,進入大陸控制區,其中不少就是為了前往北京,參加北京保衛戰。

可以說,如果臺灣當局仍然對北方戰場上的戰鬥含糊其詞的話,遲早會失去民心。

也正是如此,臺灣當局才會如此積極的向北京當局伸出橄欖枝。只不過,臺灣當局仍然顯得不夠誠意,至少沒有對日軍侵華做出重點說明。

真正感到尷尬的,還有聯軍總司令帕特里奇。

如果讓帕特里奇選的話,他肯定會支援停火談判。雖然在打下南京之後,美軍能夠將部署在南方戰場上的主力部隊抽調過來,而且能夠將原先計劃增補給南方戰場的作戰物資與武器裝備用在北方戰場上,還能集中大部分空中力量,可以說美日聯軍的優勢更加明顯,但是等到美軍完成了兵力調動之後,北方已經進入冬天了,而且天氣一天比一天寒冷,加上中**隊在京津地區的防禦部署更加嚴密,就算美軍更加強大、日軍也脫胎換骨,帕特里奇也沒有信心在嚴冬到來之前佔領北京。

如果在冬季攻打北京,美日聯軍肯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第三次南京會戰,美軍陣亡將士四萬多人。按照帕特里奇的估計,真要強攻北京,美軍的傷亡數字只會更大,不可能更小。當時,甚至有人認為,美軍將在北京付出十萬名官兵的巨大代價。

果真如此的話,恐怕在打下北京之前,美軍就全面崩潰了。

由此可見,帕特里奇肯定希望用談判來解決問題。如果能夠讓北京當局放棄抵抗,就算不能佔領北京,美國也能體面撤軍。

只不過,從一開始,帕特里奇就對談判不抱多大希望。

要知道,在北京支援事務的是幾個軍人,而且最主要的三名將軍都是他的老熟人了。

以帕特里奇對劉誠志、陳必時與羅耀武的瞭解,就算劉誠志較為軟弱,只要陳必時與羅耀武還能發揮影響力,東北軍就不會與美日聯軍進行任何性質的談判,哪怕是戰前談判,雙方只能用血與火來決出高下。

打,成了唯一的選擇。

從軍事上講,帕特里奇更願意把攻打北京的作戰行動延遲到二零一五年的春天。

問題是,到底什麼時候打,不由他決定。

美國的外交表態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只要北京當局沒有做出回應,美國就將在外交上處於進退兩難的地步。

外交失去轉圜餘地的直接結果就是讓美國當局只能將希望寄託在軍事行動上。

可以說,這是必然發展趨勢。

十一月十五日,在劉誠志公開表示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僅是中國中央政權下屬的地方權力機構之後,美國當局就沒有別的選擇了。

當然,美國當局的這一決定,也與日本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在重大問題上,日本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但是隨著日本逐漸增加兵力投入,成為了北方戰場上的主要力量,特別是日軍的規模相當於美軍的兩倍,美國也不能忽視日本的意願。

再說了,如果美國打算順利從中國撤軍,就得倚重日本,而不能得罪日本。

加上臺灣當局在北方戰場上的曖昧態度,使得美國別無選擇,在日本一再堅持打下北京再與中國當局談判之後,只能選擇發起地面進攻。

這樣一來,攻打北京成為唯一選擇。

受此影響,帕特里奇只能按照白宮與五角大樓的授意,積極部署與策劃攻打北京的作戰行動。

當然,美軍的部署已經到位了。

雖然抽調到北方戰場的八個國民警衛隊師還在進行整編,但是帕特里奇手裡有足夠多的主力部隊,算上日軍的二十四個主力師團,美日聯軍主力部隊的總規模將近七十萬,還有大約一百萬二線部隊。

可以說,美日聯軍在北方戰場上的兵力達到了最大限度。

事實上,美日聯軍部署在華北地區的主力部隊還不到四十萬,其餘相當於十五個主力師的三十萬主力部隊全部部署在關外。原因很簡單,華北戰場就那麼大個地方,美日聯軍僅僅控制了從承德到唐山以東地區,沒能突破中**隊的京津戰略防線,甚至沒有對張家口構成威脅。在戰場範圍有限的情況下,肯定無法部署太多的主力部隊。

從作戰來看,另外三十萬主力部